4月28日,一名烟台市民在南山公园内冒雪赏花。当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山东烟台出现降雪天气,当地最低气温降至0摄氏度左右。初阳摄
临近“五
关注气候的学者们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一时间引发了诸多的讨论。
今年春天到底冷不冷
自2009年11月以来,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出现了持续的低温天气。2010年4月中旬,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了低温霜冻天气,东北地区出现了暴雪。4月26日,北京延庆八达岭一带,还下起了雪。北半球或者说全球的气候,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异常?
朱其文(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在气象学上,冬季以后连续5天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为春季的开始,连续5天平均气温高于22℃时,意味着夏季开始。今年3月1日至4月27日,吉林全省平均气温为-1.6℃,比常年同期低3.5℃。从气象学角度来说,吉林省目前还没有进入春天,这已经比去年晚了近20天。
2010年4月26日,北京八达岭长城、延庆县城等区域出现降雪。这也是延庆近年来最晚的一次降雪。
郭虎(北京市气象台台长):
从历史记录来看,北京平原地区的终雪日期在3月中下旬,西部和北部山区在4月上旬,北京最晚的终雪日期是在5月中旬,终雪日期随海拔高度递增而推迟。八达岭长城地处军都山脉,属于区域性小气候,谷雨节气降雪虽不常见,但历史上“五一”、“十一”期间都曾有过降雪。
杨贵名(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今天春冷不算异常。我国在4月份出现霜冻的情况也曾经发生过,而且不在少数。4月8日到10日,一股中等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过来;温度还来不及明显回升时,又有一股来自蒙古高原西部的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了我国。两股冷空气先后而至,叠加效应造成了降温降雪;4月18日、19日又有一次冷空气南下,造成了低温持续了一段时间,但继续持续下去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
自2009年11月以来,北极地区异常偏暖,驱使北极冷空气向中纬度地区扩散堆积,各种条件有利于北半球冷空气沿偏东路径影响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造成持续异常低温。在这种环流形势下,我国北方地区进入春季偏晚,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了低温霜冻降雪等现象。也确实造成了一些灾害,受频繁冷空气活动影响,我国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出现近四十年来历史同期罕见的严重低温。
“冷冬加冷春”会有哪些影响
朱其文:
2009年冬季以来,吉林全省降雪天气频发、雪量大,这增加了地表水资源,农田积雪覆盖加大,对来年春季农业生产、水库蓄水以及开展冬季冰雪旅游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积雪覆盖有利于降低森林和农村居民区火险等级。但是,低温多雪天气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一是吉林中部和南部出现大范围道路积雪和结冰,妨碍公路和民航等交通运输;二是降雪降温不利于设施农业生产,温棚内的蔬菜和食用菌等植物很可能受冻害,也不利于家畜家禽安全越冬;三是降温降雪天气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和流感、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引发室内一氧化碳中毒;四是露天堆放的粮食或谷物被积雪覆盖,不利于粮食晾晒和销售;五是严寒天气增加居民区供热成本。
毛留喜(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
东北地区玉米、大豆、高粱等的春播期,应该是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现在正处于备播阶段,秧苗正在设施大棚里培育,因此影响不大;东北地区南部,如辽宁,春小麦可能已经进入到播种期,低温霜冻对春小麦的播种会有一些不利影响,但面积较小;对于西北地区,低温霜冻会影响春玉米、春小麦、棉花等的播种,但是时间不是太长。东北水稻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采取人工增温补温措施、加强施肥管理,使其免受低温冻害。
全球变冷还是变暖
张运福(沈阳区域气候中心主任):
哥本哈根大会把“全球气候变暖”的学说推向了高潮。与其同时,北半球的气候却比往年有些冷,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极端严寒天气,有些地方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冷纪录;于是,有些专家担心,全球气候开始变冷了。这样的争论是像天气变化一样,是正常现象,这表明大家都在积极地试图解释我们身边的气象变化,希望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因素。
2009年12月中旬,暴风雪横扫欧洲,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交通瘫痪;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美国东部普降暴雪,华盛顿地区的积雪深度达61厘米,创下1932年12月以来之最;2010年1月6日,北京最低气温达零下16.7℃,突破1971年以来1月上旬最低气温纪录。
郑景云(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9年“冷冬”、2010年“冷春”,原因有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可能与太阳活动不积极有关。观察发现,太阳风的风压目前接近50年来的最低点,电磁波辐射也接近55年来最低,而黑子活动则接近100年来最低。太阳活动减弱,有可能导致“全球变冷”。不过,对一个现象的解释,有许多种理论,需要用综合的方法进行全面的统筹,否则,单独用一种理论去解释,容易造成失误。
莫吉卜・拉蒂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成员):
“冷冬”接着“冷春”,很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20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微型冰河世纪”。海洋有自己冷暖周期,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间所经历的变暖现象大部分都是由于海洋冷暖交替周期引起的。海水循环造成的融冰现象是由于海洋处在“暖化模式”当中,而当海洋处于“冷化模式”当中时,全球气候就会变冷。水的比热很大,它吸收热量很慢,释放热量也很慢,但释放出来的热量,对全球的气候影响就会非常大、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现在大家所担心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的状况即将暂停,全球已停止暖化;也许20至30年之后,全球将再次回到“暖化模式”下。
袁子鹏(辽宁气象台副台长):
当前气候变化可能是“北极涛动”的结果。所谓的“北极涛动”,又称为“北极震荡”,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这种现象有一点像水面上的波涛,因此,形象地称为“涛动”。通常情况下,北极极地中心为低气压控制,极地上空常年存在一个巨大的冷性涡旋,并被周围的高气压包围着。这种“南高北低”的态势称为北极涛动正位相。在这种情况下,冷空气都被限制在极地范围,因此人们会感觉冬天不那么冷。从21世纪初开始,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气压的“南高北低”逐渐转为“南低北高”,北极极地中心逐渐被高气压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就被排挤南下,导致寒流出现,将更多的冷空气挤向中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下降。2009以来正是这种情况,被排挤出来的三股冷空气就正好影响了东亚、欧洲及北美三个地方,造成极端或者持续的冷事件。不过,2009年冬天以来的持续低温,可能不会阻挡全球变暖的趋势。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在某一年出现北极涛动异常,造成冷空气比较活跃,这种现象十分反常,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表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可能恰恰证明全球变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