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绽放世界的笑容

2010-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5月2日,上海世博会上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这是观众争相同来自非洲的民间艺术家合影。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

的实时数据显示,截至5月2日16:30,世博会开园两日入园游客达42.05万人次。

一场世界文化大交融的“盛宴”,在上海黄浦江畔刚刚启幕。从古至今,从远到近,世界文化被浓缩到这样一个时空中加以展现。在未来的六个月里,上海世博会将带领7000万中外观众穿越历史,去感受世界文化的深邃与多彩。

世博会的“底色”是文化

5月1日起,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全部对外开放。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让各国游客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非洲联合馆内,塞舌尔馆开馆了,成片的海椰子林让人仿佛感到清凉的海风拂面;比利时欧盟馆开馆了,“脑细胞”结构寓意着比利时作为欧洲三大传统文化―――拉丁、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汇聚地和交汇点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专家告诉记者,世博会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盛会,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在世博会上,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化元素集体亮相,因此世博会最亮的“底色”就是文化。

本届世博会,各国文化参展的热情和力度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上海世博会园区里,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选择了自己出资设计、建造国家(国际组织)馆,其数量为历届世博会之最。与租赁馆和联合馆相比,一座座千姿百态的自建展馆,从外形到内部设计凝聚着各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聪明才智。

亚洲馆内,“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开”来了一艘满载枣椰树和宝藏的“月亮宝船”,巴基斯坦馆则根据16世纪修建的拉合尔古堡按1:1的比例复制而成;欧洲馆里,芬兰的“冰壶”形展馆宛若一座水中岛屿,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建筑让参观者恍然置身于西班牙的城市街道,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小美人鱼”在丹麦馆“安家”;在美洲馆,形似“鸟巢”的巴西馆诠释着“幸福巴西”的内涵。

上海世博会让中国人实现了百年梦想,而它也正在为这一曾经辉煌而古老的世界聚会创造奇迹。

充满创意的展馆、富有民族风情的展品、动感而有特色的文艺演出……这些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穿越国界的文化符号,给游客带来了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激荡。

看!世博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过来了:比利时的蓝精灵、波兰和日本的特色龙、捷克的超大型自行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丛林战士以及各国的军乐团,令人目不暇接。从5月1日起至10月31日,浦东和浦西园区2条线路3支队伍,每天都将在世博园区上演“欢乐盛装大巡游”。

各大洲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在各自的展馆前表演起特色文化节目,整个世博期间将有2万多场演出。

世博会的灵魂是文化

文化是历届世博会的灵魂,从世博诞生起,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化这一特性。1937年8月出版的《今日法国建筑》杂志曾经这样描述世博会:“伟大的博览会始终表达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形态,表达某个鼎盛时期的风尚,与之共存的某些勇敢的领先尝试,以及对昔日风尚的依稀回忆。”

沿着世博的足迹,能够看到清晰的世界文化发展脉络。

1851年的英国,代表着当时玻璃工业工艺水准的水晶宫,成为第一届世博会最具标志性的展品;1867年的巴黎,第一次设立参展国的国家馆,一位法国普通花匠第一次带来了钢筋混凝土制品;1873年的维也纳,由斯各特・罗素设计的工业宫中央圆顶大厅让参观者饱览多瑙河美景……

如今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文化更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成为世博场馆的主题元素。

瞧,在中国国家馆内,高6.3米、长130米的“清明上河图”让参观者直呼“神奇”,图中人物在店铺与街道间穿梭,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华盛景;日本馆“紫蚕岛”里,机器人正灵活地演奏小提琴,悠扬的《茉莉花》曲调博得阵阵掌声。

顶尖艺术大师的非凡作品、具有震撼力的精彩演出,全球最高层次的文化作品在上海世博会相聚。

4月28日,7件法国“国宝”亮相上海世博园,在此之前,这7件展品从未同时在法国境外展出过。它们分别是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梵高的《阿尔的舞厅》、米勒的《晚钟》、马奈的《阳台》和高更的《餐点》与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

正如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雅各布・克伦贝格尔所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能在未来被视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将深化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国家馆演艺活动中,最令观众期待的是欧洲片区的“五大全球首演”。它们中有由捷克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专为世博会编排的现代舞《古斯塔夫・马勒第一交响曲》,由法国影星阿兰・德龙导演的音乐剧《温柔的法国》,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联合上海芭蕾舞团和伦敦交响乐团打造的芭蕾舞《在水一方》。

世博会的交流是文化

184天,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世博会把全世界带到了上海,世界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展示和交融。

4月30日,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开幕式上,《茉莉花》、《蓝色多瑙河》、《长江之歌》、《今夜无人入眠》等中外名曲的优美旋律交替响起;世博期间,中国与芬兰合作的音乐剧《轮回》、中德合作的世博首演剧目《不莱梅的四个音乐家》,以及亚洲国家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团的《两千零一夜》、非洲大型民族歌舞秀《非洲脚印》等,无不诠释着世界文化交融所释放出的魅力。

城市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丰富着自身的文化遗产,提升着文化理念,使人类更加意识到对文化的职责在于保护与创新。这将是上海世博会向世人传达的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展示世界文化的大舞台,其自身对于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堪称典范。

原江南造船厂旧址,被改造成珍藏着人类文明记忆的城市足迹馆;夜幕降临,城市未来馆那独具创意的“巨型温度计”在夜色中格外显眼,那是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的烟囱改造而成的。世博场馆建设中,园区内2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得以保留,超过40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被保护性改造,约占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五分之一。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又一首创。参观这里,就是参观“看得见的未来城市”。漫步实物模拟街区,可以看到马德里公共廉租屋的创新试验、伦敦的零能耗生态住宅发展项目、巴黎的植物墙建筑等。展馆展示案例也匠心独具,包括费城的微软“未来学校”、苏州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等。

跨文化的展示与交流,让世界在这里形成共识: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更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共同守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多元文化的繁荣,这是世博会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上海世博会将带给全人类保护文化、创新文化的自觉,在这种自觉下,世界必将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呈现给人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