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增强新优势 实现新跨越

2010-0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树隆 我有话说

国务院不久前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专门针对安徽省作出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规划,是皖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影响深。从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确定芜湖为皖江开发开放的龙头,到今天作为“双核”城市之一和沿江发展轴的中心城市,芜湖将按照《规

划》定位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体制,加快承接,增强“核”动力,当好排头兵,实现新跨越。

大力承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工业和三产“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努力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

一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支持奇瑞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技术、资本、市场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箱、高效率发动机、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机器人制造等,争取早日跻身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之列。进一步发挥海螺集团的生产技术、装备、人才、资金和管理优势,大力发展能耗低、排放少、资源利用率高的大型水泥产业集群。加快新兴铸管、精诚铜业、鑫科材料等企业项目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关联产业转移,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基材料加工基地、玻璃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跟踪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好、大、高、新、外”项目,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全力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光电、信义光伏玻璃、明远光伏电池等光电项目,努力打造中国“光谷”。推进海创节能装备制造、杉杉生物药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各县区都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选择一两个基础好、潜力大的产业,重点培育,重点投入,市里跟踪配套,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定时间,一抓到底,力求突破,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

三是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围绕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产业发展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积极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辐射,不断促进三产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努力把芜湖建设成为与长三角紧密联系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端化。

创新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不断把握发展主导权,增强发展新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求所在,力求所有,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大力推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集中力量,聚焦突破,尽快形成一批科技成果、产业成果、人才成果和改革成果。

加大创新投入。要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强力推进自主创新。2008年财政安排自主创新资金4.8亿元,去年安排7.2亿元,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强化金融支撑,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融资机构,发挥政府性风投公司作用,对主营业务突出、管理比较规范、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后劲较大的企业,大胆扶持,支持其迅速做大做强。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设立产业转移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向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在全市选择100户企业家素质比较高、创新能力比较强、诚信意识比较高、发展也比较快的企业,每年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培育企业每年每家给予100万元的奖励,动态管理,跟踪问效,优胜劣汰,加快形成一批爆发式增长的中小企业。

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围绕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实施创业富民,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领军人物。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宽容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浓厚社会氛围,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合作联动,形成区域共赢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区域间分工合作,充分调动转移方的积极性,强化一体联动,促进共赢发展。

建立合作双赢机制。积极与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对接,建立共同的金融、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平台。加快做大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区规模,承接长三角产业辐射,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

推进皖江区域联动。主动加强与马鞍山、巢湖、宣城、铜陵等周边城市的沟通联系,推进芜马同城化,加强交通路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全面对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优化环境,全力推动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绿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协调互动,通过不断调高、调新、调优、调强产业结构,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努力把芜湖打造成服务效率最高、运行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作者系中共芜湖市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