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及诸子思想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座富矿,吸引着无数学人,而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最近读到的李晓英博士著《个体论:先秦儒道对“德”“道”的诠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又
其一,同前哲时贤展开对话,在爬梳现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囿陈说。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研究贵在见闻,而见闻贵在新,不仅要见己所未见,闻己所未闻,还要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非如此,不足以贡献对于学术共同体有益的新知与洞见。
其二,儒道融通。儒、道有其分野,这是不争的事实,故区分儒、道自有其合理性。然而,当这种区分成为人们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先见之时,它极容易演变为机械的标签,从而遮蔽了思想史的另一个面相:儒、道分享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意识、思想前件,如此等等。正是这些共同的思想母题,才使得儒、道之间的对话、区分成为可能。李著以个体问题为切入点,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儒道相融相通的面相。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于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理解。
其三,中西比较与对话。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进程造就了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治西方思想者,似乎可以不通中国思想,但治中国思想者,却似乎不能不了解西方思想。从事中国思想研究之际,如何处理中、西思想的关系一直是扰人的难题。有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向格义诸种问题的争论,都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此难题之难。李著对此有自觉的意识,其立场也是明确的:传统文化已“被抛”在西方文化之前,中西比较、中西对话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