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五四青年节,是一个既年轻又年老的节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是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节日,说它年老,是因为它已经走过了91年的岁月旅程。
如今,这个薪火相传了91年的节日,正遭遇着如何焕发新活力的“烦忧”。按照国务院有关决定,14周岁至28周岁的青年可在5月4日享受半天假期。可据媒体日前报
五四青年节遭受的“冷遇”,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铭记那段历史?应该如何深刻反思五四青年节所遭受的漠视?又应该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来传承这段集体记忆,继续弘扬五四精神?为此,我们特别在五四青年节过后,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记忆
91年前的历史该如何留存
李永春(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91年前的5月4日,北平3000余名青年学生为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权益,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率先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为中华民族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觉醒和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郑广永(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教授):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发起的爱国学生运动,它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卫建国(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古老的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青年也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91年来,五四运动燃起的这团熊熊烈火,之所以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91年后的今天,时代发生了剧烈的变迁,青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改变,但青年肩上承担的民族复兴的重任仍然没有改变,五四运动所形成的五四精神仍然没有改变。
余开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记忆总会越变越模糊,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91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学生爱国运动,也不能例外。但五四运动所形成的五四精神,却不应被历史的记忆所遗忘,而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五四运动所内蕴的五四精神虽历经91年的风雨,至今并没有过时,反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熠熠。在新的时代,五四记忆如何更好地留存,五四精神如何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对于所有青年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对于全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需要仔细琢磨的重大课题。
遗忘
“有青年,无五四”的隐忧
李永春: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19年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无情冲洗,已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特别是在当下,一部分青年人正不断被现实的生存压力所挤压,再加上消费主义商业浪潮的侵蚀,“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这些词语渐渐淡出许多当代青年人的生活,“进步”、“爱国”等五四精神的精髓也退出了人们的记忆,不少青年人甚至连“五四青年节”也不知道了。正是基于此,一些人发出了当代青年“有青年,无五四”的感慨。
卫建国:随着岁月的消逝和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始逐渐淡忘五四运动及其形成的五四精神,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客观事实,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去年一项对北京、上海、山西等地11所大学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有80%的受访大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五四运动,但主动去了解五四的学生不到两成。当被问到五四精神的实质时,绝大多数人只选择了“民主”和“科学”,而“爱国”、“进步”和“个性解放”却被忽视了。而今年的调查数据显示,70%的青年人明确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半天假”,90%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过青年节。这说明,青年人对五四的记忆和认识,并没有能得到有效地改观。
曹军海(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06级本科生):对于我们这些在读大学生来说,五四青年节一般都知道,高中课程也已经学过,各类考试也曾经考过。以前读中学的时候,学校一般还会组织一些活动来纪念五四青年节。但自2006年入大学以后,由于五四青年节赶上五一黄金周长假,正好处于放假期间,就基本没有人组织活动了,节日的气氛也逐渐地淡了。特别是当前大家的精力大多放在考证、实习、应对就业压力等方面,很少谈及五四精神这方面的话题。
郑广永:“有青年,无五四”这一现象之所以令人担忧,是因为在五四青年节淡忘的背后,存在着对五四精神能否传承和弘扬的深度忧虑。91年前的“五四运动”,让一批批热血青年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历经磨难不屈。91年来,无数青年英才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建功立业。91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需要千千万万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激励下,紧跟中国共产党走在时代前列。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传承
弘扬五四精神需要新形式
程志华(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于我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这一批人来说,大多数都有过在集体组织中度过五四青年节的经历,譬如入团仪式、五四纪念大会、表彰大会等等。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之歌,都有自己过节的特有方式。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就必须让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形式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契合当代青年的现实需要。
卫建国:与先辈们相比,当代青年成长的环境更为优越,他们能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教育机会,具备更宽广的外部视野,因此,如果我们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方式仍然停留在表扬先进、诗歌朗诵等传统形式上,就很难吸引当代青年人。
李永春:“有青年,无五四”这一表述虽然部分反映了五四青年节及五四精神在当下所遭遇到的尴尬境地,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存在待商榷之处。我们在看到五四青年节遭受“冷遇”的同时,也应看到,无论是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一批又一批的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在危难中冲锋,在平凡中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倾力拼搏,实现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因此,五四精神并没有消亡,相反,它正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炽热地“活着”。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在新的时代,如何将这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继续高擎。
曹军海:新媒体是当今时代有效的传播载体之一,也是当代青年人最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之一。在新的历史时代,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离不开新媒体的参与。借助博客、微博以及其他即时通讯工具来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密切关注青年人的思想变化,拓宽五四精神传承的渠道,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真正让五四青年节成为青年人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