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让人类文明迈上一个新台阶。上海世博会首次将人类未来的主要生存地――城市作为主题,提出了新世纪人类必须正视的共同课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种子圣殿”英国馆到“拥抱挑战”的美国馆,从“会呼吸”的日本馆到“被装入藤条篮子”的西班牙馆,从“感性城市”
奇思妙想探索城市未来
首创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占地约15公顷,汇集了从全球100多个案例中精选的76个城市和企业案例,分别从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环境科技创新4个方面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些案例代表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成就,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对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水是万物之源。由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三座城市组成的瑞士案例馆和巴黎案例馆不约而同地选取“水”作为主题。在欧洲,许多城市建在河湖边沿,水为城市带来灵气,成为城市发展的命脉。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城市从过去的“水灾害”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保护、利用、循环使用水资源方面成就斐然,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榜样。
在浦东,各国家馆也各展风姿。
从外形上看,英国国家馆恐怕是整个世博园内最“桀骜不驯”的――6万根种子触须如同受到攻击的刺猬般根根竖立,而实际上,触须内装的是繁育生命的种子。置身英国馆,触须将室外光线温柔地“导入”,似银河降落人间,不仅解决了室内照明采光问题,而且曼妙浪漫,富有创意。
宛如太空堡垒的日本馆“紫蚕岛”开馆伊始就游人如织。这个覆有太阳能发电装置膜、能“呼吸”的展馆,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精彩地融合在一起并展示出来,启迪着人们去思索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昭示了21世纪城市生活的未来。
如果说,浪漫的法国人将融入了人生五味的“感性城市”作为展馆主题,那么,以慎思稳健著称的德国人则通过4个头重脚轻、变形剧烈、连成整体却轻盈稳固的不规则几何体构成的“堡垒”,阐释了“和谐城市”的理念。
诞生了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等航海先驱的航海民族葡萄牙将主题设定为“葡萄牙,一个面对世界的广场”,展现了这个位于欧洲一隅的小国面对全球化的勇气和信心。
关于文明的反思与抉择
数千年来,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开拓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演进。但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开发与利用,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那些曾在早期世博会激情展示为进步的生产方式,因污染环境而被视为落后;那些曾经被推崇为幸福的生活方式,因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而被否定。从“科学、文明和人性”到“通过理解走向和平”,从“无污染的进步”到“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世博会不断变化的主题,让人们重新审视曾经顶礼膜拜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世博会上对技术进步的每一次精彩展示,则诠释着人类在不断反思与抉择后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真谛――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海世博会是个短暂的“停靠站”,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人类,你往何处去?
在美国馆,一部名为《花园》的3D电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小女孩想象着通过自己的劳作,将一片钢筋丛林中废弃的空地变成花团锦簇的花园。她种植的激情和决心感动了身边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破败和灰暗的城市呈现出梦幻般的美好愿景。
毋庸讳言,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理念的转变和道路的选择。最早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大英帝国曾以空气污染著称,首都伦敦长期被冠以“雾都”;瑞士的许多河流湖泊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是浑浊不堪,工业和生活废水盲目排放,垃圾漂浮,水生动植物惨遭危害;1951年,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创建“欧洲煤钢共同体”――从现在的角度看,煤钢产业是典型的污染行业;还有,二战后美国的崛起,也与其迅猛发展工业密不可分……作为地球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发达国家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物质目前还存留在大气层中。可见,先发展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是惨痛的。
于是,在本次上海世博会,荷兰人带着体现激情的“快乐街区”来了;英国人带着充满希望的“梦幻水晶”来了;西班牙人用传统手工草编工艺盖起了“草棚”;瑞士人建起“高山缆车”,让人们登高望远,以新的目光审视地球家园;就连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接近冰点的冰岛,也在上海找到“阳光的慰藉”,使用环保和可拆卸建材搭建起展馆……
据说,瑞士城市馆和日本大阪城市馆的污水经过现场过滤可以直接饮用。记者饶有兴趣地喝了一杯,味道与普通瓶装水并无两样。
“未来生活方式”的实验版
联合国人居署估计,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然而,与现代城市文明如影随形的,是“城市病”的梦魇。“城市里如果都是水泥建筑,夏天会形成热岛效应;绿地都被侵占了,都盖了房子,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舒服吗?”谈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世博申办亲历者、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如是说。“我对上海世博会最大的期待就是把各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好经验向大家展示,同时也把他们面临的问题向大家说明。”
上海世博会是“未来生活方式”的实验版。几年前,“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如今,“环保”、“绿色”、“生态”、“低碳”则成了广大民众的口头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世博会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意义尤为深远。
吴建民认为,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文化交流盛会。“跨文化对话,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也是生产力。”在世博会这个文化互通共融的平台中,发达国家展馆中的生动案例和理念探索给了发展中国家很多启示,这些宝贵经验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现代城市往往包含着相互对立和矛盾的方面,有增长亦有消耗,有加速前进亦有疲惫而返,有强有力的活动亦有形势的恶化。”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提示,人们在世博会见到的一切,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他相信,此次上海世博会的主办者会把和谐的概念贯穿于整个世博之中,也会将人类自身及生活质量等因素置于这张密布着政策、技术、科学革命和文化象征的网络之中。
城市,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全世界、全人类都在探索,而答案,或许就潜藏在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个案例中。
德国馆通过4个不规则几何体构成“堡垒”,阐释“和谐城市”的理念。本报记者童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