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戛纳5月13日电第63届戛纳电影节今晚在这里拉开帷幕。在今后11天的竞赛中,除主竞赛单元的长片金棕榈奖角逐外,还将进行“短片竞赛”、“一种关注奖”、“金摄影奖”及“电影基石奖”等项目的竞赛。中国导演王小帅执导的《日照重庆》将参加主竞赛单元的比赛。此外,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海上传
今天的戛纳,热闹非凡,人们熙来攘往,影节主场馆的红地毯台阶对面的街道上,早早就挤满了摄影记者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老天爷大概出于恻隐之心,没有唤来阴雨天前来“凑趣”。戛纳下午的天气一扫几天前的阴霾,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给戛纳多少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主办方终于松了一口气。明星们也可以在和煦的阳光下展示各自的风采了。
本次电影节加上临时增加的影片,共有19部长片参加主单元的竞赛,争夺金棕榈奖。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于13日率先亮相。据介绍,该片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描写了一位船长,由于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很少顾及家人,结果导致了难以收拾的结果。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船长终于幡然醒悟,重新回到重庆的家中。此片原本只参加“一种关注奖”的竞赛,但大概是由于主单元的竞赛影片过少,遂被晋升为主竞赛单元的比赛影片。这对王小帅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机会。今天的王导看上去精神不错,大有问鼎金棕榈奖的势头。
此外,贾樟柯执导的《海上传奇》将于16日放映。据称该片是贾导通过记录了18位与上海有关系的各方人士,记录了他们对上海不同时期的印象与记忆。其中包括画家陈丹青及作家韩寒等人,这18位人士是贾导从百余位采访过的人士中挑选出来的,展示了不同时期上海的变化。
本届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是美国著名的导演蒂姆-伯顿。按照戛纳电影节的惯例,今晚的开幕式上放映了非竞赛片、由美国导演里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好莱坞大片《罗宾汗》。电影节将于本月23日落下帷幕。
图为电影节现场。姚立摄
新闻链接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原来每年9月举行。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此外,历年来还先后颁发过爱情心理电影、冒险侦探电影、音乐电影、传记片、娱乐片、处女作、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等奖。
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非竞赛部分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以下是华语影片及华人演员在该电影节中的获奖情况:
1975年,胡金铨的《侠女》获得戛纳技术奖,成为首部折桂戛纳的华语电影。
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获得路易斯-布努埃尔奖。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获评委会大奖。
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葛优成为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199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入选影展竞赛单元,王家卫并夺得最佳导演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导演。
2000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获得最佳艺术成就奖,梁朝伟凭此片荣膺戛纳影帝,姜文的《鬼子来了》获得评委会大奖,杨德昌的《一一》获得最佳导演奖。
2002年,伍仕贤导演的电影短片《车四十四》成了入选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首部华语短片。
2004年,张曼玉以法国电影《清洁》获得戛纳影后桂冠。
2005年,王小帅的《青红》获得评委会大奖。
2009年,《春风沉醉的晚上》编剧梅峰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这也是中国编剧第二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编剧奖。
(杨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