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慎“说文” 漯河“解字”

2010-05-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董一鸣 我有话说

缘起

东汉时期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由于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说文解字》,打开了中华汉字的大门。千年之后,在他的故乡河南省漯河市,一场由市委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下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却引发了争议。活

动要求,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知晓500个常用繁体字的形、音、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说文解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当地日报要开辟专栏专页,电台、电视台要开专题讲座,详解《说文解字》,对常用字的繁、简字体进行对比,并注解形、音、义。在众多城市纷纷为争抢名人故里、大兴土木的时候,漯河这种通过普及繁体字知识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显得“费力不讨好”,有人质疑这种行为是在加重学生负担;有人认为这种红头文件有“强迫”之嫌;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在借机炒作名人。孰是孰非,请看记者走进这座城市,探求究竟――

作为一座新兴城市,漯河以食品工业闻名全国。中国肉类第一品牌双汇集团、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全国首家葡萄糖生产企业澳的利集团都诞生于此。这里同时也是农业大省河南唯一的食品工业基地市、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和首家中国食品名城。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经济腾飞的同时,文化追求成为这座年轻城市的理想。此次的繁体字知识推广活动并不是政府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漯河长期以来坚持经典文化教育传承的一种延伸。

自2005年起,漯河市就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了“读经典、写好字、增才干”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14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40多万学生受到教育,每天诵读经典蔚然成风。“中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演唱比赛”、“党政干部古诗词朗诵表演会”、“经典文化进家庭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汇聚成了漯河市别具一格的时代律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在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小学,每天早读时间,同学们都会齐声背诵经典,每周还要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如今,走进漯河市的每所学校,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中庸》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稚嫩的童音诵读出的内容总能给人一个又一个惊喜,现今的识繁体字活动,漯河市民自然接受,并不吃惊。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汪振军认为:“以阅读为目标的繁体字教育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毕竟,简体字与繁体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认识简体字的基础上认识繁体字并非难事,因此开展繁体字教育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教育资源。”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我国数千年的典籍皆用繁体字书写,这些浩如烟海的典籍不可能全部被转写成简体字,即使部分可以被转写,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往往有词不达意之处。若不认识繁体字,在阅读典籍时,难免不能理解或者在理解上产生歧义。作为中国人,认识500个繁体字不为过,况且文件只是一种提倡。”

漯河市宣传部长谢安顺说,“正如往年下文推广诵读活动一样,文件希望每个市民要认识500个繁体字,但并没有规定必须讲几节课、参加几次会,也从不会与师生的业绩或干部职工的考核挂钩。政府只是想通过这种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许慎文化,进一步激发广大干群热爱家乡、增辉漯河的情感。”

一位姓袁的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漯河投资的外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海外华人,每年漯河举办的食品节也会有大量海外华商前来参加。遗憾的是,除了大学文史哲专业,繁体字教育在中国内地几乎是空白,学校教育中没有相关课程,繁体字读物严重缺乏,普通的字典也没有标注与简体字相对应的繁体字,可以说,人们几乎没有任何途径认识繁体字,对于繁体字非常陌生,进而对于传统的传承、对于同海外华人的交流,产生了不应该有的隔膜和障碍。漯河是许慎故里,政府这次对于繁体字知识的普及活动有着先天的优势,也便于漯河今后和这些海外华人的交流。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累与见证,期待漯河在追求文化理想的道路上自然前行。

中华书局影印本《说文解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