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在第15个世界读书日期间举办的“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展览于5月10日落幕。与其同时开始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还在展出。
两个展览,是国家图书馆为社会公众精心准备的,然而却是寂寞的。
设在国图展览厅的“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大型展览,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书写工
国图稽古厅的“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是国图的经典展览。25年前因香港书展筹办并率先在香港展出,之后,陆续在美国、日本、挪威、新加坡等国展出。此次展出内容经丰富完善后焕然一新,作为国图“书香中国”系列活动之一,首次在内地展出。展览在人们面前铺展开中国书史光辉灿烂的景观。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书籍的社会生产,也促进了印刷术的发明。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不但使书籍的社会生产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展览中,从刻有文字的兽骨、龟甲,写有文字的石片和玉片,刻有文字的石鼓,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到竹简,帛书,纸书……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不仅展示了中国书籍史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也标明了书籍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共享展览的资源,主办者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世界读书日”专题中推出“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展览。此外,展览还在陕西省图书馆、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广西桂林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以展板展示、在线展览等方式同步展出。通过网络,读者可以实现展览的“掌上浏览”。
记者日前来到“中国古代书籍展览”现场。只见国图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正在给首师大与国图合办的古籍修复大专班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和老师有问有答,十分热烈。一位名叫李婷的民族大学古典文献研一的学生赶来旁听。她告诉记者,她一直想学历史文献修复,苦于投师无门。得知这里可以业余选修,即赶来感受一下。感觉还不错。但是,记者在展厅内没有再见到其他参观者。据现场的讲解人员介绍,逢周末,社会观众还是比平日多些。翻看留言簿,抄录几条在此。一位叫赵忠青的参观者留言:“文字与书籍的创造与发展,使中华文化得以承载相传。”一位署名“普通市民”的读者留言:“经常举办此类展览,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实为可道。希望继续办下去。”一条留言这样写道:“应让小学生进来呀!我就是小学生。”“好希望自己的学校旁边,也有这样的一个图书馆。”这无疑也是一个学生的留言。
在“汉字:文化津梁中国奇迹”偌大的展厅,除记者外,还有一个参观者,席地而坐,在临摹图画文字,看样子,他在这里已经有时辰了。
这样精心筹备的面向公众的普及性公益性展览,光顾者寥寥,记者不免为公众与之失之交臂深深遗憾。如果,公众走进了这样的展览,汉字在大家的面前,就不再仅仅是枯燥的认知对象,而是有传奇的、有生命的、有质感的朋友,公众会通过这样的展览,喜欢上汉字朋友,想了解它的过去,想知道它的更多的故事。如果,学生们走进了这样的展览,他们每天都要打开的书,同样也变得不一样,手中的书有了悠久的历史,是发明创造与智慧的结晶……学生们课本中都要学到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会变得形象具体,可以触摸。
很少人来看展览,一种可能是公众不知道信息。为了广而告之,国图在众多媒体上发布了信息,在网站上也有链接,只要“百度”一下,相关信息不下百条。而且,国图向有关教育部门也做过推介。再努力一下,国图或许应该在重要的门户网站再做些链接。
很少人来看展览,另一种可能性更大,就是大多数人“没有时间”。成年人平时忙于工作,假日忙于娱乐休闲。社会公众日益浮躁的心态,已使传统文化日益淡出公众生活。相比不久前落幕的“北京车展”,10天展期累计近80万人次参观,眼花缭乱的新车、衣香鬓影的车模成为吸引眼球的热点。而学生们平日忙于上学,假日忙于“进班”,也无暇看展览。记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家长对展览这种形象具体鲜活的教育资源的漠视,是学生们没能走进展览的主要原因。开阔眼界,培养学习的兴趣与认知对象的情感,是事半功倍的教育,社会应有这样的共识。重新认识优秀文化展览这一文化、教育资源的价值,当是我们建设书香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