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历来惹得文人墨客往返留连。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大文豪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道出了西湖之美,更是言出了西湖之魅。忆杭州、忆西湖,忆的不仅仅是山光水色,更是凄迷、惆怅、委婉、柔软的意境和心情。西湖,美的不仅仅是景,魅的是最具中国美学气质的生活方式、态度和情感。
浙江广电集团
这种历史感,主创者在描述中说,是想给我们观察西湖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婉约之外的阳刚之气。所以,纪录片中多了一些与西湖有关的政治,有了一些历史上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特别是《西湖云水》《临安的记忆》等集,将这种艺术追求表现得最为直接。但说实在的,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无论电视片给西湖披上了多少历史的铠甲,我们依然看到的是西湖那婀娜的身姿、娇媚的面容、凄迷的神态和多情的命运。因而,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也许是其中的《西湖旧影》《湖山晴雨》《香市》《戏文的神采》《画印西湖》《伊人在水》这几集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此景、此曲、此诗、此剧、此等才女才情,只应西湖有,只能西湖有。所以,西湖有阳刚的历史感,但是这种历史感造就的还是西湖那种刚柔相济、柔中有刚的特殊性格和气质。无论是刚烈的秋瑾,还是缠绵的林徽因,她们其实都是西湖性格的不同侧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在文化上都属于北方性格,从早年的《望长城》《话说长江》到最近的《故宫》《圆明园》,都大开大合、叱咤风云,写政治、说正史、叙述江山沧桑,而《西湖》则提供了一个江南风格的电视纪录大片的样板。《西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西湖四季的美不胜收,不仅是空中航拍下西湖空间的精致美艳,更是其中白居易、苏轼这样的文人,以及各种才华绝代的女子们,在西湖岁月中留下的音容笑貌、灯烛杯盏。秋的浓艳、春的感伤、冬的孤独、夏的灿烂,通过其中的地方戏曲,甚至庙宇里面的香火,体现为历史的细节和故事。尽管过去的历史画面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但是《西湖》的纪录片用相当谨慎的态度(而不是前段时间流行的戏剧性搬演手段),拍摄了一些情景再现的场面,加上充满诗情画意的解说词,使观众仍然能够体会到“江南忆”的心境和氛围。导演刘郎曾将该片要表达的内容概括为“水气、花气、和气、僧气、文气、秀气、豪气”,这“七气”恰是西湖形而下的实在之美和形而上的写意之美的形象写照,也形成了整部纪录片所具有的那种柔美之气与文化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一朵奇葩,她创造了一种具有美学意境的纪录片风格。
也许纪录片的细节饱满度还可以更密集一些,叙述的节奏也可以更加跳跃一些,解说词也可以减少一些文字上的过度抒情,某些集的美学风格和切入方式也还可以更准确一些,但应该说,《西湖》肯定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人文纪录片,其视野、其境界、其风格、其精致程度,特别是其体现的柔美、婉约、美学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的不仅是一个风景美的奇观,更是一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西湖》说明了西湖不仅是杭州的一张名片,浙江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是中国人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魅力体现。而浙江卫视的品牌标志,“中国蓝”,似乎也因《西湖》的推出,获得了最贴切的诠释和最形象的体现。
在《西湖》的声画世界中,西湖有形,西湖更有神,西湖还有味。在当今传媒市场化的大潮中,在传媒被收视率驱动得狼奔豕突的环境中,《西湖》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品格值得我们尊敬,当然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就像在花前月下,品一壶茗茶,听滴滴春雨,肯定别有一番滋味让人欲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