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杀率约为每年每10万人10-15人,超过了他杀或战争中死去的人数,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2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
哪些精神疾病易导致自杀
60%自杀的人(对于青少年则为75%)都存在心境障碍。而绝望感有可能是自杀的强烈提示;大约有10%的具有幻觉妄想症状的精神病患者会走上自杀的道路,这源于病程中受到幻觉妄想的支配或者对残留症状久不消除而感到的绝望所致;而另有大约25%至50%的自杀者与酒精和药物滥用有关,有研究发现,自杀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3是处于醉酒状态。他们也可能是因为无法成熟应对挫折和失败,而只能通过饮酒或吸毒来麻醉自己,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走投无路而选择死亡。当然,还有一部分不容忽视的、与自杀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是人格障碍,尤其是边缘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合并其他精神疾患时,能极大增加自杀的危险。
如何避免应激性事件中的自杀
对自杀来说,一种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应激性事件。应激事件大到自然灾害和战争,小到家庭纠纷和工作挫折。有研究证实,离婚、独居、失业、人际关系冲突以及家庭暴力、躯体和性虐待都是自杀的高风险因素。那么,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不断完善和运用突发重大事件的心理危机应急策略,针对不同受灾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其二,发挥热线咨询的危机干预功能,使咨询者通过倾诉和被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和情感支持,进而通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有效地释放压力。简言之,爱可以让自杀者悬崖勒马。
性格特点与自杀是否有关联
从来都没有一个所谓的“自杀人格”的说法,然而,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管理情感和处理心理创伤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应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与自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些自我力量过低,情感脆弱,应对方式不成熟,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人在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自杀。作为父母和教师,从孩子的儿童时代就要培养他们豁达的心胸,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追求完美,应引导他们体验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快乐。
(作者为北京安定医院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