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资源如何科普化

2010-05-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吕贤如 我有话说

呼唤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在5月23日闭幕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上,当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起专家关注。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介绍,对长三角地区公民科学生活能力调查发现,对便捷生活回答的正确率最低,低于健康生活、安全生活、文明?生活能力,为7

7.9%。对能否根据产品有关信息、合理选购日用技术产品,选对答案的人数比例为68.8%。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袁钟说:“一些人利用群众对祖国医学的敬仰感和神秘感,无师自通地创造了众多的‘功法’、‘带脉’、‘掌纹’,打造出‘当代神医’形象。这与科学养生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占领传统养生这块阵地,做到真正古为今用,是开展健康科普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公众科学素质相应提高,这有赖于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而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又有赖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07年1月,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22日,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北京市科委共同举办了《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

成就较快发展有目共睹

近年来,我国科普能力建设较快发展,科技资源加快科普化步伐。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介绍:我国科普人员持续增长,2008年达到176万余人,比2006年增加8.5%;科普场馆建设得到广泛重视,2008年全国共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科普场馆1098个,比2006年增长了27.8%。参观者超过6000万人次,比2006年增加了73.2%;全社会科普经费投入 2008 年达64.84 亿元,比2006 年增长38.5%。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市还进行了一些探索。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杨伟光介绍,北京市已认定170家科普基地,其中69家自发成立了北京科普基地联盟,实现了科普资源共享;从2007年开始,面向社会征集科普项目,已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资金8000万元,由此新增科普场所40个等。

断层阻碍科研成果科普化

成绩面前,有关各方都没放过问题,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指出:长期以来,科研与科普之间存在“断层”,科研成果不能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匮乏;科普工作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传播中心副教授莫扬补充说:在大部分科研单位,科普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科研机构大多没有对参与科普的科技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

对策理顺科研科普关系

专家们纷纷提出对策。莫扬提出:建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兼顾科普工作,规定非涉密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项目承担者用一定比例经费开展科普工作,引导前沿科研人才参与科普;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中认可科普创作成果;增加科技人员科普能力培养经费;支持培训机构组织科普技能培训;加大对科技人员中优秀科普人才的奖励力度,引导有关机构及企业设立科普人才奖励制度。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九庆思考得更深入,他说:把科普当成一种产业,鼓励科学家参与从策划到实施全过程;对于政府资助力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可从中提取一部分经费,由科普管理部门、科技团体,或由项目实施单位和科学家,开展该项科普活动;把科普对象请进科研基地的同时,可以把科研基地搬上电视电影屏幕、互联网、手机等,更好地走向公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