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5月30日电(通讯员余波记者夏静)机械化收获困难是长期制约我国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油菜种植面积稳定与持续发展的瓶颈。
5月27日,记者从在上海召开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现场观摩会获悉,我国油菜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多学科协同攻关,成功攻克了机收品种、机收装备和配套农艺技术三大技术难关,为我
观摩会现场,适合于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在机械直播的条件下,亩产达到303公斤,机收菜籽损失率4.11%,比一般油菜品种低30%,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多熟制条件下低损失的油菜机械化收获。
中双11号表现出高抗倒伏和菌核病、强抗裂角、株高中等偏矮等特点,是目前我国最适合于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研究员为首的育种团队培育而成。
围绕中双11号等适合机收的品种,农业部农机化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华中农大、湖南农大等单位积极开展机收装备和配套的农艺技术研究。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收获机械和配套栽培技术,观摩现场一台收割机每小时收获5-8亩油菜,比人工收获提高工效40倍以上,同改进前的旧机型或一般兼用油菜收获机械相比,工效提高2倍以上,成功实现了机收品种、机收农艺技术和机收装备的配套应用。
新闻背景:我国食用油消费自给率仅为40%左右。油菜生产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对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油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油菜生产效益和农民种植积极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