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黑龙江:瞄准需求搞科研

2010-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张士英 我有话说

黑龙江现有科研机构701个,其中,中直科研院所23个,省属科研院所138个,企业科研机构393个,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10.9万多人。如何把雄厚的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一直是该省着力破解的“一道难题”。近两年来,黑龙江省积极引导各类人才,针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定向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推动科技潜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变“削足适履”为“量体裁衣”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转悠,就是怎样把我们的科研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支撑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产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吉炳轩同志在一次有数十位院士、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上提出的“课题”。过去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是先有科技成果再转化,不仅局限在有什么成果转化什么,而且“转化”也只能“削足适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立项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科研活动与生产实践“两层皮”的问题。为此,黑龙江省转变了人才服务理念,引导科技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定向研发,瞄准需求搞科研,深入实际找“答案”。

在政府的鼓励下,省农科院结合各地区的地缘优势和农业特点,各学科梯队牵头负责或参与各县(市/区)的示范园区建设、专家大院坐堂、致富项目谋划等工作。各学科梯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走出试验室,以最直接、最广泛、最及时的方式和农民见面,迅速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接受并指导农业生产。在与农村、农民直接接触中,不断调整研究方向,修正科研成果,丰富创新能力,形成实践―理论―实践,问题―课题―问题的良性互动。

为使人才服务发展一线向常态化、便捷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黑龙江正在筹建全省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科技成果信息库和地方及企业对人才、项目及技术需求信息库,从而加强各类人才与需求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洽谈合作。

实现科技研发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针对高校及科研院所隶属不同的上级,平时互不往来,信息无法共享;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对接”错位,科研人员大量的“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不被市场和企业所认同、接受等诸多问题。黑龙江省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以政府设定的科技项目为纽带,由龙头企业领衔,多个上下游配套企业为骨干,相关大学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彼此签署协议,做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从而把“各自为战”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紧紧地“抱成了团儿”。

人才工作成就辉煌

为方便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哈尔滨市分别召开了30个联合体工作会议,组织企业带着问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组织在哈11所高等院校、11所科研院所的专家及专家团队深入到全市100多家企业,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达500余人,服务次数达600余次,解决企业技术瓶颈问题61项。促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制造、高精密度数控机床制造、航空航天精密轴承制造、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发电机组制造关键技术、混合动力汽车、LED(半导体)信号控制及照明技术、铝镁合金材料、创新药物研发、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据初步统计,现已有1500名科技人员进入到该市的300余家科技型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与技术咨询与服务,对接项目300余项。

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王旭东教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技术越接近实用,企业就越容易接受。”正是通过不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他带领的这支科研团队已从学校里的科研小组发展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继而又升格为黑龙江省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汽车电子驱动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

为鼓励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发展一线,黑龙江省建立了与人才贡献相匹配的分配机制。鼓励兼职兼薪,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组织院士、专家进行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设立了省长特别奖,各市地设立了额度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科技贡献奖,重奖为本地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

大兴安岭地区实行了科研人员不“坐班”和创收分成制度,科研人员可以自主安排时间;科研活动创收收入,按单位、科室和个人3:3:4的比例分成,科技人员直接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此外,还建立了鼓励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把是否坚持产学研结合,作为学科建设和评价科技人才的新建标准之一,规定新建省级重点学科(专业)梯队,要重点从研究内容和承担的任务与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学科及专业中选拔;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申报;将产学研结合情况,作为科研机构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人才评职晋级、申报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省长特别奖等各类荣誉,都要以对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为依据,从而形成了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服务经济发展一线的人才导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