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大学:“六个为什么”激活思政课

2010-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曹继军 我有话说

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师李梁的课堂经常“一座难求”。自从去年9月承担了教育部“六个为什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试点工作以来,上海大学思政课中的李梁现象正在逐渐增多。“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给上海大学思政课导入了活力,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切实增强。

问题体系激活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把“是什么”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在“六个为什么”进课堂时遇到了阻击。“六个为什么”的问题导向,催生了上海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催生了一个“问题解析式”的新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体系从主要给大学生讲“是什么”,转向着重讲“为什么”。

上海大学试点“六个为什么”教学的四门主干思政课,面向64个教学班级、约9150人次选课学生。学生最关切的问题,成为思政课堂的重心。学校采取随堂反馈、课堂互动、问卷调研、主题研讨、座谈会、网络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了近2000个学生问题;专家团队对采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分层分析,提炼出200个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与“六个为什么”有效对接,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衔接。

随堂反馈“逼”出学习热情

一名懒得思考、从不提问的学生,过不了思政课的考核。这也是“六个为什么”试点后的变化。

思政课以随堂反馈取代了期末考试,这种新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感受、确认理解和阐述观点,“逼”学生提问、“逼”出高质量的提问。

学生们的知识资源和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问题不断,还常常问得尖锐。虽然一些问题的解答难度不小,但上海大学校党委、社科学院领导和教师们达成共识,那就是“不绕行,不回避”。对于目前已经能够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尽可能从正面解答,为学生释疑解惑;对于一些有待社会实践进一步深入,才能给以明确解答的问题,向学生解释问题的性质;对于一些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尽量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进一步认识问题的座标系。

征集的问题和解答发还给提问题的学生之后,得到的总体评价是“满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问题,通过抓人的问题和到位的解答,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同学们说:“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为什么’的回答,更是价值的认同”。

“项链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思政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将教材内容准确传授给学生;学科专家和社会典范人物以讲座或访谈形式讲授重点专题,像“珍珠”和“钻石”镶嵌在“思政课”上。这就是上海大学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项链模式”。“六个为什么”的问题方式在“项链模式”中能得到很好的展开。

学校建立了一个占思政课教师队伍40%的校内外兼职教师师资库,目前已有25名专家入库并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职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新的面孔、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视角,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学专家胡申生的3次教学效果测评统计显示,97%的同学教学满意度选择了最高的A档。在网络课程论坛里,学生对“项链模式”留下了这样的帖子:“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不显沉闷。‘项链模式’成功之处就是让我们更主动地去学”、‘访谈课程主讲教师与嘉宾互动,上‘项链模式’访谈课的确是享受。”

上海大学的领导告诉记者,借助“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试点,学校的思政课改革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继续探索。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探索有利于思政课改革的体制机制,营造一个共同育人的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