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成为皖西北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市的“焦点”:能容纳8000人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广播、电视、网络直播,成为不同人群共同的“视窗”……“记忆中没有哪场演出能够得到这样的关注!”不止一个亳州人评价。
这台万众瞩目的节目,就是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化厅联合主
聚合资源:一台演出办成一个系统工程
7年前,安徽省宣传部决定创办一个以“讴歌建设者,赞颂新成就,展示新风貌”为主题的文化演出活动,为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为安徽崛起喝彩,为盛世江淮放歌――“江淮情”由此诞生。
慰问演出,是文艺工作长期以来的“保留节目”。如何把“江淮情”打造成长入改革开放、长入经济建设、长入社会发展的文化“助推器”,避免其成为简单复制其他晚会模式的“例行公事”,是安徽省委宣传部谋划“江淮情”的头道命题。
“从一开始,我们就努力整合文艺工作、典型宣传和新闻宣传的资源,致力于把‘江淮情’办成文艺和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抓手,办成宣传文化工作创新方式、服务大局的抓手。”7年前分管文艺工作、如今作为“江淮情”主办方负责人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张苏州介绍。
“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小麦育种!”在5月28日的演出现场,节目主持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亳州市农科所副所长刘伟民短短3分钟的对话几乎全程伴随着如潮的掌声。这位培育了“皖麦38”、结束我国强筋面完全依靠进口历史、为农民增收20多亿元的农科专家,成为演出现场最有人气的“明星”――为了避免成为“例行公事”的演出,“江淮情”把讴歌时代精神和时代英雄作为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工厂、矿山、校园,都把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恭请在第一排;都把与他们的互动,作为演出的重要内容。在亳州是42名各界先进,在凤阳坐在省委书记、省长前面的是健在的18位“大包干”带头人及其亲属代表,在奇瑞则是生产一线的标兵和自主创新的科技人员……不仅彰显先进人物的风采,而且凸显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凝聚作用和教化力量。
每到一地演出,都为展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打开一扇展示窗口。从第一次“江淮情”演出开始,安徽省委宣传部就通过文艺与新闻宣传资源的融合,成功拓展了慰问演出的内涵――每次慰问演出的地点或单位确定之后,省委宣传部都及时协调媒体进行新闻宣传的联动,几乎在文艺工作者深入采风、创作的同时,媒体就开始进行新闻聚焦,报道当地或单位的发展佳绩、最新成就;在演出时,全省电视直播、广播直播、网络直播,不仅扩大演出本身的传播,而且把当地或单位的美景新貌直观呈现给受众。
植根生活:一次演出伴生一次创作丰收
“曹操”、“华佗”、“花木兰”……携手登台;如假包换的皖西北方言脱口而出――在“江淮情”的演出上,乡土和原创的魅力四溢,观众在出乎意料中欢笑,在欢笑中赞叹。
“我们这次演出中,70%是原创节目。”“江淮情”药都欢歌演出总导演黄越告诉记者,这些原创类节目重点展现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风流和建市1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早在年初,亳州的演出刚刚确定,有关部门就着手组织省内文艺工作者深入亳州体验生活、采风创作。演出组织者还邀请歌曲《常回家看看》的词曲创作者戚建波、车行,《再别大别山》的词曲创作者雷远生、王和泉等词曲名家,应邀走进亳州“定向”创作。戚建波、车行专门为亳州创作的歌曲《在这儿生活挺幸福》和雷远生、王和泉的《踏歌行》,事是亳州事,情是亳州情,一经演出便是满场叫好。安徽省曲艺作家协会副主席吴棣创作的群口相声《俺们亳州人》和小品《亳州未了情》,艺术化反映了亳州的历史和今天,现场演出更是笑声不断、掌声不断。
从“江淮情”诞生开始,组织者就确定了“三贴近”的创作模式――先期采风,提前让主创人员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准确捕捉时代风貌、地域特色,用最贴近生活的题材、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最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受群众欢迎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的作品。“7年时间‘江淮情’演出活动创作的原创节目已达210个”,安徽电视台台长赵红梅告诉记者,平均一年的演出推出30个左右的原创节目,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效果上看,植根生活让“江淮情”已经成为文艺创作的的“福地”,每一次演出都伴生了一次创作的丰收。
“那年春风起自你的村庄,鲜红的手印飘洒着春天的芳香……”这是2008年“江淮情”在大包干故乡凤阳县慰问演出时原创歌曲《选择》的歌词,演唱这首歌的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歌手吴娜今年是第三次参加“江淮情”的演出――“江淮情”植根生活的创作诞生大批文艺精品,也吸引众多文艺工作者投身其中。伴随着“江淮情”走进凤台、阜阳、宿州、巢湖和梦幻黄山的“足迹”,一首首歌曲在唱响,一个个相声小品在传诵。“如果说观众的欢迎,是对原创作品艺术水平最好的肯定;那么不少演员主动要‘买断’作品,则是符合艺术市场规律的另一种肯定。”赵红梅说。
三方满意:一台演出形成一种文化效应
“下一场演出定在哪里?”每次“江淮情”演出结束,不仅演职人员关心下一场的演出地点,尚未举办过“江淮情”演出的地方或单位的观众、甚至党政领导也会予以关注――因为,“江淮情”不仅可以给当地奉献一台艺术精品的展演,同时也体现一种肯定和褒奖,还可以提供一个展示自身形象的广阔平台。
“热烈欢迎“江淮情”艺术团的到来,衷心感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全省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演出现场,亳州市委书记方春明面对着主持人的话筒道出了自己的心声――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地级亳州市成立,经过十年发展,亳州现代中药、能源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工程惠及城乡,文化事业走向繁荣……此时“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的举办,无异于是一个褒奖、一种祝愿!在7年的演出中,“江淮情”总是让人难忘:凤阳人忘不了“江淮情”对改革开放发源地的纪念;奇瑞人忘不了“江淮情”对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中国科大师生忘不了“江淮情”对科教报国的尊重和敬意。
“说的是亳州人,道的是亳州事,这样演出我们当然欢迎。”亳州农技推广中心的谢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一个普通观众对“江淮情”的评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创节目,非常精彩,非常成功!”而通过各种直播形式观看演出的更多的观众,则在论坛、贴吧、网上社区……留下了自己“支持”的点击和“顶一个”的印记。“演出格调高雅,却也不乏情趣,演出水准非常高!”通过视频观看了节目的大学生张小扬评价说。
“你的心是我永远的舞台,我的梦因你而永远精彩”――安徽宣传文化战线的创新实践,让“江淮情”成为“三贴近”的文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