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新闻时评的生命有多长?有人说只有一天。宛如昙花一现,随新闻而来伴旧闻而去。按如此“有效期”计算,时评真不免有些“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凄凉与悲哀。
不过,在这个倏忽而变的年代,时评言论的速生速死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表征之一,似乎谈不上什么幸与不幸。在很多人眼里,新闻时评就是可随时打包
如此来看,在快餐化阅读的潮流中,新闻时评的兴盛可谓恰逢其时。况且,就激烈的媒体竞争而言,谁能最快地将时评这面旗帜插上舆论的高地,谁就能博得最多的目光。因而,当下时评乃是“快”字当头,其更替之迅速,甚至让人记不得它们面目的俊丑。
然而,新闻时评果真快得来不及沉淀,来不及让人回味片刻么?我看未必。快,意味着时效性强。这当然是时评的一个基本属性。时评必须追随新闻的热度,在事件发生的当下进行分析,在人们关注的当时给出观点,从而形成舆论影响力,否则就易陷入炒冷饭的尴尬境地,就有人云亦云的跟风嫌疑。但抢占先机并不是时评发生影响的唯一方法。一篇好的时评,还可以在深入生活和思想探索等方面有所作为。甚至,在一篇时评的时效性稍显不足之时,后两方面可以弥补缺憾,体现出更为深刻的透视力。
具体而言,对于现实生活,时评作者须有足够的观察。很多时候,新闻呈现的现象,只是触及了社会的表层,只是给出了进一步发现真实的线索。而时评就是要穿透这表层,循着新闻的线索,展示社会生活的本真。如此,文章才会切中问题的要害,才有说话的底气,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扎根生活的深度是决定时评优劣的重要因素。
时评要进入生活,还要从里面出得来。这就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就事论事,挖出生活的真实,只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而读者往往还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这是时评揭示问题本质的一个面向。在“所以然”的问题上,作者回答得越透彻,文章就越有说服力,读者就会觉得越过瘾。因此,思想理论的高度也决定着时评的品质。
总而言之,衡量一篇时评的生命力,要看它追随新闻的热度,要看它扎根生活的深度,还要看它思想理论的高度。不同的评论,在此三方面会有不同的倚重,但好的评论无疑实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综合。
自然,这样标准也是品评一本时评集的标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评论集《激扬文字》,汇集了近一两年来光明日报发表的光明时评等言论文章。从主题上看,这些文章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覆盖面很广。但在篇目的选取上,该书又非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体现了该报一以贯之的办报特色和传统。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们对时事的密切关注,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对思想的不懈探求。在紧扣新闻的基础上,这些评论或追根溯源、澄清事情真相,或指陈利弊、考量政策得失,或慷慨激昂、表达赤诚情怀,或娓娓道来、彰显人文价值……剖析,批评,建议,感叹,文章表达的方式或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在新闻的热度、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上,表现出执著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负责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建设的批评、忠实的报道”这一秉持言论的原则和风格清晰可见。
当然,文集中的每一篇文章并非都已尽善尽美。在“热度”、“深度”和“高度”的把握上,篇目之间会有所不同,有些文章也会因为偏重某一方面而有所欠缺。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从中体会时评所内含的力量。可以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激扬文字》一书在三个“度”上的追求,成就了时评文集特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