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之“中”意为中央之“中”,中国自称“中央之国”,并据此推断中国强大后将居“中央”而号令天下,“统治”世界。这说明不少西方人对中国数千年“尚中”文化缺乏了解。笔者认为颇有必要从另一角度对“中国”之“中”做一些阐释。
中国之“中”是一个集地理和文化双重属性的概念,仅将“
“尚中”思想将为外界解读中国的思维方式开辟新维度。透过“尚中”思想看中国,外界或许可以更容易理解,为何中国提倡把“用中”、“执中”作为处理各种矛盾的重要方法,努力在动态中始终协调平衡好各种关系;为何中国提倡“致中和”的道德境界,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大同世界,同时虽“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内心自有坚韧刚强、凛然难犯的一面;为何中国提倡把中庸之道的“诚”作为国家道德行为准则,主张身体力行、推己及人,寻求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方式实现“致中和”的政治理想。
“尚中”思想将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行为方式打开新视角。如果悉心观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言一行,不难发现,在“尚中”思想影响下,中国外交每每善于从相互联系而非割裂对立的角度观察国际问题,对国际形势有着深入独到的见解。中国外交贵“和”,以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己任,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外交执“中”,善于平衡化解各种国际地区热点和难题,追求国际关系的适量、守度、得当和不偏不倚。中国外交讲“诚”,做不到的事不说,说过的话一定兑现,既不把自己当工具,也不把别人当工具。可以说,惟有深刻理解“中”,才能深刻理解中国,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外交。
“尚中”思想也可为反思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一些新思维。从“中”的角度看,过度自由化、过度逐利思想是酿成这场危机的重要根源,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需要深刻反思之处。中国正是以持中、稳健、适度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同国际社会同舟共济的“中和”精神,成功经受住危机考验。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如何以“尚中”精神为指导,推动构建合理、适度的国际经济金融发展方式,也值得世界各国认真思考。
值得的一提的是,“尚中”思想不仅为中国文明所推崇,也是东西方共有的哲学理论,在古代东西方都有深厚历史和哲学渊源,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类精神的互通性。印度早期佛教经典中有“不执边见”的论述。相传古希腊智慧“七贤”相会于德尔斐神庙,将其道德思考以格言形式献给阿波罗,其中就有“勿太过”之语。古希腊诗人潘季里特曾写下“无过不及,庸言致祥,生息斯邦,乐此中行”的诗句。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和谐来自于对立双方的中间把握,人们应从相反的两端尽可能地向“中道”靠拢。从中国、印度到欧洲,从孔子到亚里士多德,东西方的“尚中”思想虽然循着不同的历史轨迹不断演进,但“尚中”的核心精神不谋而合、东西辉映,共同奠定了“尚中”思想在世界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如今,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过”与“不及”,面对现代化大潮带来形形色色的心理与社会问题,面对纷繁扰攘的国际形势,面对世界将走向何方这一重大命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尚中”精神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想魅力和现实意义,能够为人们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启迪。作为“尚中之国”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大力倡导“中道”,为世界走上不偏不倚的平衡发展道路尽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