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动力哪里来
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中,共有45个小行业是从事文化服务业的,这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从2004年的67.2%提高到2008年的74.5%。
统计显示,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规模扩大
。每个行业经营性单位增加值所占比重,反映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活力所在。
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何来?
马京奎: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先行改革的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产业发展进度也相对较快。比如,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出版发行行业是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较快、成效较大的领域,其市场化程度都较高――图书出版84.7%,报纸出版71.7%,期刊出版67.1%,音像制品出版88.0%,电子出版物出版91.2%。在第二届“文化产业30强”中,12家是出版发行业的龙头企业。
这些数据和事实,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界定的45个文化服务业中,每个行业均有经营性产业活动和公益性事业活动之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核心层、外围层中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相关层中的所有单位一般都已实现市场性经营。2008年,这45个文化服务业中,经营性单位实现增加值2710.45亿元,公益性单位实现的增加值为928.62亿元,而2004年的经营性单位增加值仅为861.36亿元,公益性单位增加值仅为420.77亿元。这说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方面成效明显。
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业中市场化程度较高(90%以上)的有14个行业,分别为摄影扩印服务、广告业、其他计算机服务、旅行社、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室内娱乐活动、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会议及展览服务、电子出版物出版、游乐园等。
市场化程度低于20%的有9个行业,分别为专业性社会团体、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烈士陵园纪念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广播。这些行业也正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保持其公益性特点的单位。
2008年,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等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比2004年有所提高,2004年均在20%以下,现在分别为23%和32.7%。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些行业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会更大。
文化产业效益怎么样
文化产业是“烧钱”还是“挣钱”?文化产业的市场模式能否支撑可持续发展?这些关于文化产业的效益问题,是投资者最关注的,是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资本是逐利的,当看到一部《建国大业》就能有超过4亿元的票房收入时,资本显然嗅到了味道。可当看到投入一些文化领域,迟迟不见效益时,资本又开始徘徊了。面对文化产业的多重属性,社会资本是否会碰上“玻璃门”或“弹簧门”?
马京奎:通过利润等指标看,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在45个文化服务行业中,营业利润亏损的行业由2004年的17个减少到2008年的2个,营业利润超1亿元的行业有33个,营业利润超10亿元的行业有16个,营业利润超100亿元的行业有3个。
营业利润位列前6名的行业依次是:广告业(260亿元),其他计算机服务(112亿元),旅行社(110亿元),室内娱乐活动(61亿元),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56亿元)和图书出版(48亿元)。这6个行业的营业利润占全部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的66%。
当然,文化产业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出现经营亏损的单位占全部单位的比重达到五分之一,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亏损面达到19.5%,规模以下为16.8%;文化服务业企业的亏损面为21.8%;限额以上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企业的亏损面为19.3%,限额以下为28.6%。
挑战与机会并存,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一块新的“处女地”,除了憧憬和激情,更需要理性,这样文化产业才会愈行愈健。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分布图
电子图书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产业。
新华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