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国家统计局和监察部、司法部联合部署的一场统计执法大检查已经在全国展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大检查要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统计弄虚作假现象。
破除“数字出官”
方能遏制“官出数字”
每日经济新闻的评论认为,统计造假并非新闻,要减少乃至杜绝统计造假,除了排查和严惩,更需釜底抽薪。当GDP被广泛用于各种形式的政绩考核时,一些官员为了向上攀援,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给GDP注水,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只有破除“数字出官”,才能遏制“官出数字”。由此来看,遏制统计造假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确保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受权力干扰,同时强化多重监督,加大问责力度,使权力不敢也不能插手统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制,降低GDP考核的比重,提高民生项目的考核比重。
治理统计造假重在严格执法严厉治官
检察日报的评论指出,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承担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职能,因此现行政府绩效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短期内不可能“推倒重来”,包括GDP在内的经济社会指标在考核时仍是重要参考。现阶段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重在严格执行刑法、新修订的统计法以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大对“官出数字”行为的问责和惩处力度,直至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刑事责任。打击统计造假尤其需用重典、出重拳,必须让乱出数字、滥出数字的官员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全面、真实、有效。
统计打假需吸收舆论和公众参与监督
环球网的评论说,统计执法大检查,最关键的就是要“真检查”。而要做到“真检查”,就应该将舆论和公众也纳入到检查者和监管者的范畴,动员群体参与,一切在阳光下进行,这才击中了“统计注水”的要害和软肋。纳税人对造假深恶痛绝,会敏锐地盯着统计数据。众目睽睽之下,造假和腐败就较难发生了。统计打假需要一种直面真实的勇气,这样的真打,可能会挤掉一些水分,数据没那么好看,可换来的却是真实和公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