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土艺术蔚为大观

2010-06-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宫苏艺 我有话说

四个大汉用力碾压一根茶叶柱子,再经过层层包装工序,一根湖南益阳安化黑茶“檩条”做成,随即抬到头顶展示。这是在农业展览馆开幕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的现场。艺术节展示了38种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及全国各省市的数百项农民文化艺术,其中有数十项缫丝、织锦、拉面、打糕、造纸等手工艺现场演示。

中国农

民艺术节的重要内容展览板块,包括全国农民文化艺术“一村一品”展、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农民画展、剪纸精品展、农民工主题摄影展、传统工艺与礼品展、搏艺宋庄――北京画家村落集群艺术展等内容。“一村一品”展共有29个省区市和两个特邀单位参展。展出农民文化艺术“一村一品”项目140多个,如北京的曹氏风筝,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上海的金山农民画、河北的河渠镇工笔画等。各省“一村一品”展设计精美、展品丰富、地域特色浓郁。“一村一品”的创始人、日本“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理事长平松守彦先生专程从日本前来出席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并参观“一村一品”展。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历史,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资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民艺术无疑是这个文化大家庭里的一朵亮丽奇葩,是艺术王国里的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在蔚为大观的艺术海洋里,农民艺术的形式与造型师无所不在的,或显露或隐藏地分布在生活所涉及到的任何空间里,农民艺术的组构形式也常常超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范围:泥、布、面、石、木、土、金属、纸、丝等物质皆是艺术家创作的原材料,甚至是鱼骨、树皮、树汁、果壳、沙子、种子乃至冰雪、野草、羽毛等等材料,可以说无所不用、包罗万象,也正是利用如此众多的物质,经过聪慧不凡的身手,宛如魔术般地演绎出古老神奇的东方文明。农民艺术用料普通,往往就地取材,加入地域文化和创意元素后,反映当地自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各种精彩,纯朴真实、风格独特、类别多样,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高雅,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精妙入微,有的靓丽雅致,有的巧夺天工,成为传世杰作。

“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和文化的活动。开展“一村一品”工作,就是使每个乡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新形势的发展使“一村一品”的内涵外延正在丰富拓展。在一些民间文化氛围浓厚的专业村,立足自身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坚持以农耕文化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潜力,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农产品,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新领域。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农业与文化及其他领域不断融合,农业由“温饱产业”向“挣钱产业”转化,农业功能开始由传统的生产农产品,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延伸。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地消失,许多珍贵农民艺术资源现在只能苦苦寻找才能觅其“芳踪雅迹”。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非常必要和及时。

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将展和演有机结合,活态展出文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技艺表演。展出了饮食、塑刻、印染、织绣等六大类38个项目。每个项目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演示,主要突出生产过程的技艺展示,展现完整的生产和制作流程等。例如,印染技艺的广东香云纱,织绣技艺的山西晋南土布织造技艺,饮食技艺的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塑刻技艺的河北无极剪叶技艺,以及黑龙江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本报北京6月17日电)

农民艺术家微雕鸡蛋壳。

浙江义乌农民画仓主人叶洪桐介绍自己的画作。本报记者赵洪波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