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10-06-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国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及其含义、取向

岑国桢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发表了一项有关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成果,其研究由3项内容组成:其一,调查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主流价值观。以1285名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为对象的开放式调查研究表明,主

流价值观有14项,即自我观、法制观、审美观、亲情观、公正观、国家观、友情观、健康观、群体观、财富观、生态观、人权观、集体观、关爱观。其二,调查这些主流价值观的含义。基于文献研究结合专家研讨、征询后形成了表达14项主流价值观含义的命题句,并在以570名中学生为对象的匹配反应作业中获得确认,表明命题句能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含义。其三,调查这些主流价值观的取向。以334名年龄22-25岁的大学研究生和公司职员为对象的两项作业表明,国家观、法制观、集体观、群体观、生态观5项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取向,健康观、自我观、财富观、亲情观、审美观5项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取向,人权观、友情观、公正观、关爱观4项则兼具个体/社会两种价值取向。对本研究焦点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揭示当今我国青少年心目中有哪些主流价值观、它们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个体”维度上的取向特点,也有助于进行后续研究、为跟进的全面了解当代我国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现状奠定基础。

社会保险立法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目前对社会保险立法的讨论已有不少,但一些问题尚未引起立法者和学界的关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险制度一方面要扩大其覆盖面,同时应考虑个体工商户的特殊性,对其实行与一般企业不同的制度。这是因为,个体工商户规模小、资金少,过于严格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标准可能增加其财务负担,导致经营困难;个体工商户由于人才和知识的限制,缺乏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严格遵守社会保险法相关制度难度较大,等等。二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结构不够合理,基金大量结余,因此,应该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提高社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特别是要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的作用。三是社会保险立法还应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体制,提高社会监督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这需要遵守三个原则和理念:第一,坚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第二,坚持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第三,要明确相关监督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谢增毅文

企业环境损害赔偿社会责任论

企业环境损害赔偿在整个企业环境社会责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今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环境损害赔偿纳入到企业应当承担的环境社会责任中进行考究,顺应了理论与实务的需求。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作为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中的一类,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事实上,企业环境损害赔偿社会责任在实际承担方面,又存在诸多困难。环境损害范围的界定和环境损害因果联系的认定则成为企业环境损害赔偿社会责任承担的重难点。在环境损害范围的界定过程中,需要确立相应的原则―――环境利益原则、全面赔偿原则、赔偿最高限额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在环境损害因果联系的认定方面,应将因果关系认定类型化、具体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损害案件,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疫学因果关系说、盖然性学说、间接反证说等因果关系认定方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陈开琦文

情绪预测研究进展

情绪预测是指预测对未来事件的情绪反应,包括对情绪的效价、种类、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预测。人们一般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事件的情绪效价和种类,但在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预测上有一定偏差。研究者通常采用纵向设计或组间设计对情绪预测进行研究。目前,关于情绪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预测与决策,情绪预测与行为,情绪预测与身心健康,情绪预测与人际关系,情绪预测的个体差异等领域,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对情绪预测的探讨,可以完善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未来的情绪预测研究,可从如下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增加生理反应指标;二是探讨情绪预测对行为的预测机制;三是检验情绪预测的个体差异。这些研究将更完整地反映情绪预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马英、姜媛文

心理统计的三个疑问

统计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似乎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心理量能统计吗?统计结果“显著”就足够了吗?统计模型与理论模型相距有多远?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可以表明,统计学作为心理学的工具,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心理进行有效测量,提高变量的测量水平和测量的有效性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心理学的根本问题不是发现某个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关系,而是告诉人们心理究竟是什么,如何刻画它,如何测量它,如何说明它的内在结构。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统计方法和结果的理论思考,纠正一些错误的统计规范和做法,弥补“零假设显著性经验”的不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辛自强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