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抵制荧屏相亲热等低俗之风,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报自6月10日至6月21日,先后发表了评论、专访和通讯等近20篇,呼吁媒体等要担当起神圣的社会责任、不能忘却文化担当。
自今天起,本报将以“抵制低俗之风弘扬正确观念”为栏题,继续跟踪报道。
本报抨击某些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低俗之风的系列报道,在文艺界引起广泛关注。文艺界人士普遍认为,受物质主义和浮躁心态影响,部分文艺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躲避崇高、追求刺激、迎合低俗,在消解文艺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消解了它自身的艺术价值。他们呼吁文艺工作者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大力提倡真情高尚,反对矫情低俗,让“高雅”成为创作的主流。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陈艳冰说,电视相亲节目的低俗不能简单归咎于节目参与者的浅陋、无知或者拜金主义,其实质是电视节目策划者的价值观扭曲。
“应该说,低俗之风并非电视节目所独有。在市场利益的诱导下,在消费欲望的驱动下,现在许多娱乐节目、文化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低俗的现象。”陈艳冰说。
今年初,几名广东学人有感于“文风腐败正在侵蚀民族文化的肌体”而发表《岭南宣言》,呼吁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端正学风,改造文风,担负起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陈艳冰认为,《岭南宣言》“提倡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提倡真知灼见,反对言之无物;提倡真情高尚,反对矫情低俗;提倡简洁明快,反对晦涩繁琐;提倡精研独创,反对蹈袭拼凑”的主张,可资当下的文艺创作借鉴。
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苏州市文联副主席朱栋霖教授说,文艺演出的目的,是在娱乐的同时提供审美鉴赏,从而提高观众整体的文明程度。古往今来,高雅的艺术都是文艺创作的主流,以此引导社会的审美鉴赏。人类文化遗产一直在昭示我们,优雅、健康、精致的艺术,使人从中获得提高和升华,更关乎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艺术鉴赏的最佳状态,也应该是文艺界创作追求的目标。
“感染人、激励人的作品,永远是传世之作。低俗之物即便能呈一时之盛,也必然被扫入垃圾堆。传媒和文艺作品一定要举起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旗帜。”河南省语文学会会长、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文彦发出这样的呼吁。
江西省文联副主席鄢平原说,文化艺术是灵魂的艺术,正因如此,文艺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提高修养、力戒浮躁,做到言行一致、德艺双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良好的作风,坚定地做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捍卫者。文艺工作者不能靠价值扭曲的噱头来谋取利益,而要用富有思想震撼力、艺术生命力和特色鲜明的佳作来赢得市场。
链接
本报相关报道主要篇目及刊发时间
《荧屏相亲热的冷思考》(光明时评,6月10日2版)、《荧屏相亲,守住道德底线》(6月12日5版)、《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有关负责人》(6月12日5版)、《观众抨击低俗“荧屏相亲”热》(6月13日5版)、《众多网友呼吁净化荧屏》(6月14日2版)、《婚恋相亲节目:要弘扬真善美》(6月15日1版)、《净化荧屏众望所归》(本报评论员,6月15日1版)、《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本报评论员,6月16日1版)、《社会各界对婚恋交友类节目提希望:诚信交友文明展示》(6月16日1版)、《媒体要强化社会担当》(本报评论员,6月17日1版)、《文化产品应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本报评论员,6月18日1版)、《提倡婚恋价值观“门当户对”》(观点新闻,6月18日2版)、《媒体应做健康价值观引导者》(观点新闻,6月18日2版)、《追求有价值的婚姻和人生》(本报评论员,6月19日1版)《文艺不可放弃审美追求――访文艺评论家仲呈祥》(6月20日2版)、《不能忘却文化担当――文化学者谈如何抵制文艺节目低俗之风》(6月21日4版)、《低俗娱乐节目是一种污染――读者、观众谈抵制文艺节目低俗之风》(6月21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