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吉大十年

2010-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曾毅 我有话说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吉林大学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现在。打开吉大这本书,每一个章节都精彩纷呈。而从2000年6月12日开始,合校后的新吉大因为站在时代的主旋律上,更显波澜壮阔。

励志图强

新吉大的融合路径

“吉大是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展涛仍然清晰地记得他到任吉大的那一天,教育部领导这样评价吉大。“并不是很多的大学能够成为旗帜的,这话清楚地表达了吉大在国家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的确,原有的六校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辉煌。原吉林大学是1946年我党自己创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在建国之初与中国一汽相伴而生;原白求恩医科大学70年前创建时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名字命名;原长春地质学院是由李四光倡导创建的我国在地质领域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原长春邮电学院是东北第一所邮电类的高等院校;2004年加入到新吉大的原解放军军需大学是一所在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后勤保障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校。

合六为一,吉林大学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到思想的整合与融合。合校后,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学校相继完成了组建党政机构、选拔聘任干部、学科调整与学院重组、制定基本规章制度等工作,使学校很快在新体制中运行起来;紧接着通过规章制度建设、校区机构调整和工作磨合,实现了一个体系、一个班子、一种制度,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步入新轨道。但合校不仅仅是组织形式上、管理体制上的合并,更是师生员工思想上、观念上、行为方式上的融合。“迅速适应、实质融合、寻求发展”成为当时的共识。

尽管没有经历过那段“磨合期”,展涛却知道,最艰难的时期是每个人从我做起,热爱吉大,为吉大付出心血、作出牺牲、承担责任共同度过的。

胸怀天下

新吉大的战略定位

从吉大的“局外人”到“掌门人”,展涛对吉大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胸怀天下应该成为今天吉大人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经历合并、融合与发展的新吉大需要胸怀天下的宽广胸襟,我们所处的开放与变革的时代也要求我们胸怀天下。只有直接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之中,只有直接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之中,我们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才能把握发展的机遇,才能使我们的学者和学生在参与竞争、贡献社会中锻炼成长。”

“胸怀天下、勇担重任”。吉林大学在前进中不断调整到最佳的状态。2000年合并后进行学科整合和学院重组;2004年通过《吉林大学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改革纲要》;2005年制订《吉林大学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同时,通过《吉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纲要》。

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定位,按照“分类指导,重心下移”的原则,吉大立足校情,优化治理结构,改革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职能,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大学章程――《吉林大学章程》;实施了新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建立和完善了“体现学者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者在学术决策中的核心作用”的制度体系;尝试建立了新型的人事管理、人才评价和分配制度。与此同时,他们采用跨学院(研究机构)、跨学科并吸收国内外拔尖人才参与的竞争、开放、流动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有效地加强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汇聚,实现了新的平台上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开放合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为‘985工程’二期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和预期效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展涛总结道。

如今,吉大正谋划着新一轮“985工程”的启动方案。在展涛看来,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作为“985“建设目标就是将对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追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发展两个基本理念,建设人才创新体系、学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吉大应该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创造与发展。”

提速提升

新吉大起步新十年

“合校十年,我们已经进入到深度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学校人才与学科资源的综合优势得以充分显现,学校资产的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迅速提升,使得学校成为一个快速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展涛说,经过几任领导班子的不断探寻,经过六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吉林大学从提速到提升,站在了新的起点。

到任一年半,展涛在吉林大学的校园网上留下了40篇“校长日志”,数十万字里既有感受又有思考,凝结的却是一个管理者对吉大的热爱。“吉林大学是一个大舞台,台上的只有学生和老师”、“关注学生、关注学者、关注学院,关注每个人的成长”,这一系列的思索已经成为吉大的实践。

面临新的起步,展涛始终憧憬着这样一个场景:“那就是当我面向世界各地的校长和学者们介绍吉大的时候,我首先列举中国乃至人类文明面临的重大挑战,列举人类科学进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比如气候变化,比如攻克癌症和艾滋病,比如老龄化。然后我能自豪地介绍我们的贡献,或大或小,但都有我们的身影!这才是一所一流大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尽管我们现在的差距很大,但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信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