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汉城市圈前瞻性研究

2010-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西克 我有话说

陈文科教授是“武汉城市圈”的首倡者,其实,他关于武汉城市圈(含武汉经济圈、武汉周边城市群、武鄂黄城市群、鄂东城市群等)和湖北沿江经济带的研究,并非一时灵感,心血来潮,而是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陈文科教授在论述湖北向东向西双向开放的战略时,就明确提出了“武鄂黄工业带”概

念,即以武汉、黄石、鄂州原材料、机械、轻纺等为主体的鄂东工业带;1988年5月发表的《论湖北经济发展中的十大关系》一文,提出了“武鄂黄工业走廊”概念,强调武汉、黄石、宜昌、荆州等沿江大中城市的协调发展。1990年11月,在《确定湖北八五战略新思路的几个关系》中,强调应“较快地推动武汉鄂州黄石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建设”,以此成为推进湖北“在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可以说,从“武鄂黄工业带”、“武黄沿江城市带”到“武鄂黄长江经济带”,代表了陈文科对武汉城市圈(群)和沿江城市带发育时期的一种初步研究结论。

1995年5月,在分析湖北“九五”发展中“双线开发、双基并进”的构想时,陈文科认为:湖北经济加快开发开放步伐,以沿江、沿路(宜黄一级公路)两线为重点,并把改造老工业基地与改造农业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沿江开发列为重点,是为了与以浦东为龙头的全国沿江开发相呼应。特别是在1996年6月,他先是向省高层决策者提出了《进一步打‘长江牌’、‘武汉牌’和‘三峡牌’,加快发展沿江经济带》的建议,接着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着重阐述了武汉经济区,即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在沿江经济带东西合作中的“结合部”作用。1998年1月,在论述湖北跨世纪跳跃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时,进一步分析了重点打好上述“三牌”,对湖北加快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第一,打长江牌,有利于发挥湖北得中得水的优势;第二,打武汉牌,有利于发挥内地最大经济中心武汉的辐射功能;第三,打三峡牌,有利于发挥三峡工程作为长江流域最大增长极之一,对湖北以及对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牵引作用。

从2000年4月至2002年6月中共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武汉经济圈”战略前,陈文科教授在有关咨询建议中,多次确立其“武汉城市圈”的构想。

第一次是2000年9月对湖北“十一五”计划《纲要》和《建议》的修改意见中,提出重点建设“武汉经济圈”的提法。第二次是2001年2月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省长张国光的一封信中,再次强调“从全省分地区看,把武汉为龙头的湖北沿江经济带(或武汉经济圈)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第三次是2001年3月在分析湖北围绕“走在中西部前列”发展目标,处理区域布局“龙头”与“面”的关系时,又强调重点发展“以武汉为首的鄂东城市群”。

正是以前三次关于“武汉经济圈”、“以武汉为龙头的鄂东城市群”等研究为基础,陈文科教授在2001年12月在《关于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建议》中,正式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1+6”大武汉集团城市的构想。建议认为:从21世纪武汉在全国开放开发“H”字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出发,借鉴主要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巴黎等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组合城市“大北京”的设计,大武汉集团城市或组合城市的基本思路是:以现武汉市为内核,以鄂(州)黄(石)、孝感和仙(桃)潜(江)天(门)为支点,组建鄂东金三角城市群或区域城市联合体。这个顶端城市群是湖北省经济发达的真正“金三角”地区,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金三角”经济增长带之一。

该期间,在系统研究“武汉城市圈”构想的同时,他对沿江城市带的论证也不断完善,并且二者的研究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认为既要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又要推进沿江战略,把沿江开发与沿边开发结合起来,是湖北富民强省的中心环节。《从大武汉到武汉城市圈》陈文科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