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落后产能其实一直是在和淘汰政策一起“成长”的。比如,我国钢铁业淘汰标准每年都在提高,但是最终结果却是钢铁产能越淘汰越增长――
只要有市场,企业
2009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吨钢能耗高出10%-15%,水泥综合能耗高20%-25%,乘用车百公里油耗高20%-30%。
是什么助推了落后产能的一再扩大?多年以来,一边是国家加快落后产能的调控力度与强度;一边是地方拆小建大,加快投资和生产步伐,使得钢铁等总产能“高烧不退”。
从落后产能的存在范围看,一方面,总需求急剧萎缩导致的总量过剩、落后产能大量存在带来的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使得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不仅部分传统产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就连多晶硅和风电设备这些刚起步的新兴产业也被贴上了产能过剩的标签。
虽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是十多年来我国工业系统从未停顿的工作;虽然,“十一五”计划前四年,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十一五”下降20%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0%以上,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我国虽然已有21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工业大而不强,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2009年,河北钢铁集团以4024万吨产量位居国内第一,并入选世界500强企业。然而,与德国一家钢铁企业相比,河北钢铁集团产量比人家多了一倍,但是营业收入却不足人家的三分之一。差距在哪里?中国企业的高附加值产品太少。
原本,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产品出口下降,使得一些落后产能被动淘汰。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去年,全国1/3的省区市单位GDP能耗出现反弹。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归根到底是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国内重点产业集中度,改变散、小、乱的局面,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过度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支撑,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导致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彻底消除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外延扩张的意识,转而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中寻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尽管,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推进起来困难重重,但是必须认识到,粗放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难以承载,不可持续。除了迎难而上,背水一战,我们别无选择,而且行动越晚越被动,行动越迟代价越大。毕竟,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不能把十年、二十年后的资源和能源都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