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合作”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图为咸安区教师在上音乐课。资料照片
“老师变了!讲课更加幽默生动、通俗易懂了,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湖北省咸
牵手高校,咸安教育由此找到了一股“源头活水”。在“校区合作、上联下带”的模式下,许多“薄弱学校”的教师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开阔眼界的同时,也提升了素质。
基层教师:走进大学做“学生”
咸安,被誉为“中国桂花之乡”。与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面临着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优质资源、优秀师资,都集中在面积不大的城区;数量更多的农村中小学,则面临着师资不足和生源流失的窘境。
“区内的教育面临两大危机和双重压力:其一是教师队伍后继无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其二是缺乏优质生源,应试教育挑战严峻。”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咸安区教育局局长陈文钢认为,出现“教师队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农村教师进修机会少,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其次是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与学科不配套,难以满足课程开设的要求;再就是囿于传统教育观念及教育机制的惯性,推进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如果把区内教师看作一种‘存量’,那么这个‘存量’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素质亟待提升。”陈文钢说。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咸安区开始在盘活现有教师“存量”上下功夫――他们向高校伸出了“橄榄枝”。
自2009年4月起,咸安区政府与湖北大学联合开展“校区合作”。咸安区每年选派90余名教师到湖北大学进行跟班学习,接受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同时接纳100余名湖北大学大四本科生进行顶岗实习。
“在湖北大学学习期间,不仅仅有名家讲授,还有实地考察。我通过走访武汉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认识到了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参加了首批培训班的红旗路中学校长施鹏对记者说,“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塑造学生个性更是不可或缺。”对素质教育,他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湖北大学期间,咸安区英语教师刘素文与教授们一起观看了影片《小孩不笨》后,深有感触。“应该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要通过更多的内省与反思,实现与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培训归来以后,刘素文开始积极倡导和实践“情感教育”,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
武汉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黄明东认为,相较于教师流动制而言,咸安区实施的“校区合作”模式与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愿望紧密结合,因此更受欢迎,更有长效性。“我看好这一模式。”黄明东说。
高校学子:踏上讲台当“老师”
这一段时间,学校张雯不仅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外语水平也大有进步;尤其是她的口语和听力,在班上名列前茅。这一切,与她的“新老师”――来自湖北大学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老师”密不可分。年轻的“80后”老师,以流利的口语和开阔的视野“征服”了全班同学。
“新老师可以经常和我们一起交流,感觉很亲近;关心每一位同学,也很有耐心;碰到不懂的问题,大家都愿意找新老师问。”张雯很喜欢新来的顶岗实习老师。在“新老师”们的带动下,班上的气氛活跃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据了解,咸安区不少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补充“新鲜血液”了;相反,在当地任教的一些优秀中青年教师还每每“孔雀东南飞”,让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基层中学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通过‘校区合作’,接受高校顶岗实习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产生带动效应。”施鹏对此进行了总结。有了大学生的中小学校园,多了许多歌声和欢笑。
而前来顶岗实习的大学生们收获也是丰富的。在汀泗中学实习的张文玲说:“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全身心投入将来的教育事业。”有了这样一段与农村教育“亲密接触”的经历,大学生们真正认识了教育的艰辛,也明白了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意义。实习即将结束时,不少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农村学校从教。
对于这种“校区合作”,陈文钢从理论上作了概括:“从长远来看,地方中小学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师教育的时空,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联系,应该成为建立开放、动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袁善谋将“校区合作”形象地比喻为“校园”和“社会”两个课堂的高效融合。“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咸安区极大提升了教师素质,提高了教育质量;湖北大学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检验,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袁善谋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湖北大学领导的高度认同。
薄弱学校:分享公平的“阳光”
在“校区合作”的模式下,参加培训的教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基层教师而言,“回炉”到高校深造的机会毕竟不多。那么,如何让区内所有教师,尤其是薄弱学校的教师分享“校区合作”得来的经验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咸安区启动了“上联下带”工程:“上联”,就是联系省内“优质名校”,求取教育教学实践的“真经”;“下带”,就是带动区内“薄弱学校”,促进全区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2009年,咸安区挑选了50名中小学年轻校长、副校长到武汉市40所学校挂职锻炼;先后组织了1000名学科教师参加“全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40名班主任参加咸宁学院业务培训,460名初中教师参加咸宁学院新课程培训;聘请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专题理论辅导和业务培训。
“下带”的主要对象为农村薄弱学校。咸安区每年将从城区学校调派110名教师到乡镇农村学校任教,从农村学校抽取50名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与此同时,组织和鼓励城区学校为薄弱学校捐赠电脑,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捐赠书籍、学习用品和生活费用等活动。目前,全区170所学校全部开通了远程教育,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在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区学校网络平台指导农村学校备课,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
咸安区郭林路小学校长施志鹏,是“上联下带”工程实施后首批受益者之一。曾被选派至武汉市棋盘街小学挂职任常务副校长的他,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回来后,他在学校办学理念、常规教学和素质教育等方面下了狠功夫,大大促进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上联下带”活动,西门小学校长饶才盛对于“项目管理”有了更多认识。项目管理小组模式,现在已经被他成功运用到学校日常管理中。
“谋求教育均衡发展,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这方面,我们确立了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建立了各类贫困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等。其中,‘校区合作、上联下带’模式有一定的特色。虽然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一模式将产生多么长远的影响。但是,这条路,咸安会一直坚持下去的。”袁善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