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南涧县彝族群众表演著名的欢快的跳菜舞。任维东摄
2010年6月22日下午,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所属的云广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昆明揭牌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德文介绍,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组建云广传媒集团,真正使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完全走市场,走产业集团发展之路,这一做法正是落实改革要求、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适应三网融合、三屏融合形势发展,抓住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机遇的重大举措,对全省广播行业的改革将会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这是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文化史上的又一大事件,意味着近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创造了诸多先进典型和经验的云南省再一次推出了改革新举。
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之地。也正因为如此,这片热土拥有着无比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曾几何时,西部地区却未能把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了西部人一个重新审视自身和快速发展的机遇。于是,从云南到内蒙古,从新疆到西藏,从宁夏到重庆,从四川到陕西,从青海到贵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文化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先行重点突破
纵观西部各省、区、市,尽管各自的条件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早在1996年,云南就提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
审时度势,云南省委认识到,从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实际出发,发展文化产业是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最有效手段之一。2001年12月,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正式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列为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2003年,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明确提出:要通过三五年努力,争取使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全国前列。
为了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除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外,云南选择了昆明、丽江、大理、保山、红河等市州作为试点,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实行机制转换、管办分离,取得改革经验后再推广扩大。
在全国都在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时,云南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把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云南省文产办副主任范建华介绍说,随着去年底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揭牌运作,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在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自治区报业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2009年,内蒙古电影集团和内蒙古出版集团成立,电影和出版业的改革也大刀阔斧地展开。
2008年12月26日,由贵州省京剧团、贵阳京剧院整合重组的贵州京剧院正式挂牌成立。这开创了国内“同一城市同一剧种不同层级院团整合为一”的先河……
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品牌带动做强国企
在西部大市重庆市,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2009年更是确立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的目标。重庆出版集团与江津区政府就重庆印刷包装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首期占地500亩,投资额将超过10亿元。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劫难的四川抢占先机,2009年一年,努力做大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市场主体和龙头骨干企业。新增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32个,投资总额20亿元以上项目两个。
目前,西藏已经形成了10个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和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并纳入了文化部全国文产项目工程。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洗礼、吃过很多亏的云南人则深知品牌的重要性,懂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一样,同样离不开品牌,只有在好品牌、名品牌的带动下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于是,他们结合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外引内联,成功打造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等一批文艺精品,并且在不断接受市场和观众的考验中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领衔创作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至今已先后在国内外演出1300多场次,总收入超过1.2亿元;丽江的《丽水金沙》公演以来总收入也超过了亿元。
与此同时,云南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成功组建了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广电网络传输股份有限公司。仅2008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三家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国有资产已达71.07亿元,销售总收入39.67亿元,实现利润2.62亿元,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空前繁荣
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事业创造了发展的动力。
2010年5月18日,新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艺汇演成功落幕。在短短半个月里,新疆14个地州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打造的25台优秀剧目,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了新疆的文化魅力。
新疆刚刚结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非遗”普查。全疆共有3000多项非遗资源项目,95%为少数民族项目。
在广西,投资近1亿元的《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3月正式演出以来,年均利润在3000万元以上,同时还给阳朔带来了1比5以上的拉动效益,强有力地推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为使老百姓享受到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建设各类博物馆,目前宁夏各地已经建成各类博物馆55座,还有21座行业专题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前建成。
在云南,文化工作的巨大成就也是有目共睹。财力不断增强的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九五”期间,续建和新建文化文物设施81项,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总投资2.98亿元;“十五”期间,共安排公共文化基础建设项目462个,安排补助资金1.5亿元,新建或扩建文化馆67个、图书馆60个、博物馆5个、文化站223个,新建了省图书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人们高兴地看到,在西部的沃土上,文化之种已经破土而出,生机勃勃,丰收在望。文化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西部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