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该由谁来首先给“状元热”降温

2010-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叶海林 我有话说
每年高考成绩发表后都得给“状元热”降温,今年也不例外。省级市级县级状元在这个夏天会像往年一样成为众多媒体和商家的追捧对象,热度会一直持续到9月份高校开学,之后这些特别擅长考试的学子就会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其实,“状元亦凡人”。自古以来,科举制度下名副其实的状元并不比一甲的其他进士及第们甚至

二甲三甲的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们卓尔不群到哪里去。清王朝的100多位状元有学术建树或施政成就的寥寥可数,除了乾隆二年的于敏中做过《四库全书》总纂官、乾隆二十五年的毕沅编过《续资治通鉴》、咸丰六年的翁同?当过两朝帝师、同治七年的洪钧任过驻西方四国公使、光绪元年的张謇办过实业,余者多为泛泛之辈。这倒也不奇怪,科举考试,考的是学子们胸中一部部郁结的高头讲章,岂能选拔出治国贤才或学问大家?这一点,封建统治者其实明白得很,状元的风风光光不过是朝廷奖掖学子笼络士人的手段罢了。

时至今日,正如有人略嫌刻薄地说的那样,“高考状元只能蒙比他们小的,蒙不了比他们老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依靠比其他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总分高1分夺取的“状元”头衔,的确蒙不了什么人。而且不止是“状元”,把各省历年的“榜眼”、“探花”一块算进去,恐怕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因而,真正慧眼识人的用人单位很少会把前来面试的本科生四五年前的一次考试成绩当回事儿,哪怕那个学生的成绩是某个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第一名。进一步而言,要是某位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简历中最闪亮之处仍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取得的,这个成就恐怕很难让用人单位相信面对的是一匹不断进取潜力无限的“汗血宝马”。

既然明知道“状元”亦凡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对这样一项没什么实际价值的纪录的暂时保持者趋之若鹜呢?除了热捧“状元”会捧出各种各样的经济效益以外,别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就这一点而言,当下的“状元”出书热、代言热等等甚至还不如封建王朝的披红戴花马上夸官。至少后者还能起到树立正统主流价值的作用,现在却只能让人闻到一股浓重的铜臭味儿。

那么,应该由谁来首先给“状元热”降温呢?是“生产”了“状元”的高中,还是追逐“状元经济”的企业,抑或是推波助澜的媒体?固然大家都有责任,却无法指望大家能够主动吃“退烧药”,原因在于除了这三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便是争抢“状元”的高校。有了高校的抢夺,才有高中的热捧、企业的追逐以及媒体的跟风。这倒不是说高校得为越烧越旺的“状元”虚火负全责,但倘若高校不再炫富一般打“状元牌”,相信给“状元热”烧火的其他几方很快也会兴味索然的。终结“状元”经济,还请高校特别是名校率先垂范,毕竟,名校比高该看“最终产品”的质量而不该是“初级原料”的“档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