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要爱才,人才才能适得其所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
7月2日下午杨华刚刚从我的办公室离开,他表达了愿意到我们这里工作的愿望。我们会尽快按规定程序办好手续,让他能安心到这里工作。当然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他来后也只能是临时聘用。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成才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最近媒体关于我对杨华作文和升学问题的报道,其中有的不够准确、甚至有误解。我特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下:一,高考招生录取必须通过正常程序,包括符合招生的条件规定。如果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仅凭一篇作文就被录取,这种想法显然不现实,因为这不同于体育、艺术等特长的招生,否则对其他人有失公平。所以我不认为杨华应当被重点大学录取。杨华不仅数学、英语成绩较差,就是文综的成绩也不理想,说明他的历史、地理、政治方面也还有欠缺,可见他偏科很厉害。没有全面的学业成绩很难上重点的大学。二,我希望能为杨华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机会,当然这是基于对他深厚的古文基本功的欣赏和特长的应用。杨华本人对在体制内完成学业缺乏信心,也希望能先到专业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所以哪怕我们提供的是临时岗位,他也很愿意选择从事。毕竟正式的工作岗位,也要靠学历,要通过公开的招考才能录用。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从事地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我希望杨华能在这里发挥他的特长。同时希望他通过自学自考,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习,以获得将来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三,现在有的媒体把我的看法与其他学者的观点作比较,作为该不该破格录取的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进行对比,这是误解。因为我们所说的问题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对方是从高考录取的角度,而我是从人才专长使用的角度。我认为这并不存在冲突。我希望的是在体制外能给杨华这样的偏才提供应用和发展的机会,希望这样的人才不至因社会的忽视而沉沦。
《士运论》有“宿构”之嫌,不足以被破格录取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
高考作文《士运论》虽然看来有相当高的古文驾驭能力,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题不太切合。
从高考依题立意的角度看,作者驾驭命题的能力是比较差的。当作应考的作文来看,巨大的反差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古代汉语的驾驭自如和历史文化典故的精熟,一方面是对论题的思路缺乏起码的控制。这样离题而精致的文章就不能不排除“宿构”(事先谋篇)的联想。
最值得质疑的一点是,整篇文章的资源,好像与当代青年的耳濡目染无关,与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和话语也毫无关系。作者在文章中似乎并不回答二十一世纪现实的问题,文章中的话语和思想好像和古代文人没有多大区别。这方面,他与今年江苏出现的那位高考“古文奇才”有着本质的差别。南京那位考生用文言文写的高考作文《绿色生活》,用的文字更古奥,但他是用死去的文字写活着的事情,写出了现代人的困惑与追求。从这一点看,他比江苏那位考生逊色不少,还不能算是“奇才”。所以杨华所体现出来的古文才华,还不足以被破格录取。
大学要提供公平教育的机会,“偏才”可以去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福建校友会副会长傅烈:
百年前出现的许多大家学者,虽然偏科,是偏才,像朱自清、吴晗,终被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录取,那是有历史背景的。当时的教育体制不健全,受教育的过程并不完善。这些人才在一些学科上比较差,也许只是他们在主观上并不去学习,并不能说明他们在思考能力上有缺陷。现在的教育体制很完整,从小学开始,就是全面的基础教育,如果偏科严重,说明基础不扎实,这样是不利于成才的。以杨华为例,他的古文基础好,并不能说明他就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要基于广泛的视野与深度的思考,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之前,我国高校也办过少年班,班里的许多学生也是偏才,但效果并不理想,他们中成才的并不多。说到底,大学是受教育的地方,若不论是否公平,哪怕让偏才怪才破格进了大学,到时一样完成不了学业,一样拿不到文凭。我认为,这样的偏才怪才,到研究机构去边工作边学习,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所以对卢美松馆长的作法很赞赏,毕竟给了偏才一个人尽其用的地方。研究机构应该提倡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偏才怪才之专长。
分数线揭晓,浙江举行高校招生大型咨询会。图为家长和学生们在会上咨询各个高校的分数线及科目设置情况。新华社记者徐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