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普兰县,有这样一位自比“文成公主”的关中汉子,他就是陕西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普兰县委书记杨林。
“杨书记承诺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与印度、尼泊尔两国接壤,边境线总长414.75公里。阿里唯一的出入境口岸就在普兰境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守土固边成了普兰县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
三年里,在维稳工作的关键时期,杨林总是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第一线。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杨林没有吃好一顿饭、睡好一个觉,成天奔波于边防哨卡,常常枕戈待旦。
“当时,我接到家里打来电话,祖母病逝,希望我回去。但想想党对我多年的培养、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强忍悲痛,穿着防护服带队赶往山口现场指挥。我还给家人和朋友发了‘告别短信’,时刻准备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奉献自己的一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真有点‘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杨林深有感触地说。
每次下乡,杨林总会到困难群众家里坐坐,详细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一边听,一边掏出笔记本,把大家反映的事一件不漏地记录下来,回县里后,逐件解决,直到群众满意。普兰县科迦村党支部书记尼玛多多告诉记者:“杨书记为我们村承诺的事,件件都得到了落实,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援藏结束要走了,我们大伙儿都舍不得啊。”杨林已经实实在在赢得普兰各族群众的心。
“家和万事兴,民族团结是生命线,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战斗力。”杨林说。
“老百姓需要我们,我怎能坐在办公室?”
“只有树立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杨林常告诫自己。
三年来,杨林走遍了普兰县3个乡镇10个村、52个村民小组以及14座寺庙和各边防卡点。
爬冰卧雪,饿了吃糌粑,渴了喝雪水,困了睡帐篷。喜马拉雅山区道路崎岖难行,不少地方只能骑马,一切都让杨林饱尝艰辛。有一次,当得知霍尔乡巴青沟作业组道路不通,出行和牲畜转场困难,他就骑马进去,了解情况,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骑马,一天内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浑身上下到处是伤。
2009年10月,普兰县突发百年罕见暴雨雪灾害。杨林冒着泥石流、塌方等危险,深入6个重灾区,现场指挥抗救灾,为老百姓发放救灾物资,安置转移受灾群众和牲畜。见到神情疲惫、满身泥泞的县委书记,很多受灾群众都哭了。普兰县委办公室的曹志回忆:“当时,很多人劝杨书记,说很危险,你就别去现场了。杨书记当场就发火了,说:‘老百姓这时候最需要我们,我怎么能坐在办公室?’这让我们很受感动、很受鼓舞,大家更加众志成城地抗击雪雨灾害。”
“这三年,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007年,上任伊始,杨林首先着手对普兰县情深入调研:普兰县资源丰富,有闻名于世的“神山圣湖”、千年古寺科加寺,还有边贸市场,但多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缓慢。
他决心改变普兰的落后面貌。通过汇聚全县各族干部智慧,普兰走上了“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旅游兴县、边贸活县、城镇靓县、依法治县”的发展路子。到2009年底,普兰县的旅游门票收入由2007年的30万元增长到近300万元,旅游产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与此同时,普兰县边贸建设迈出新步伐,仅在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多万元。
居住在县城的老阿妈巴桑卓玛说:“我在这生活了60多年。这三年变化很大,楼房多了,街道有了路灯,周围植了很多树,街面干净整洁。常有尼泊尔、印度来的边民对我说:你们的县城真漂亮,我们真羡慕你们。”
普兰县县长土登次仁说:“杨林同志援藏这三年,是普兰发展最快、亮点最多、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三年的援藏,转瞬即逝。普兰已经成了杨林的第二故乡,成为杨林魂牵梦绕的地方。
“我们要把学习到的老西藏精神带回内地,带到新的工作岗位。我们会始终把普兰作为第二故乡,人走心留,终生援藏。”杨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