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需创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2010-07-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对话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

本报记者练玉春

刘川生,研究员,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政策。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1997年、2002年、2007年先后当选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高校党建独具文化特点

记者:您认为在高校这个领域,创建学习党组织有何特点?

刘川生:高校不同于其他领域,作为一个学术文化组织,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和条件。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知识学习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统一。终身学习是要把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就要坚持学校发展目标与党组织建设目标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具有健全的学习机制,坚持党员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的统一。个人学习是个人的自觉追求和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符合高校党员和师生特点的主要学习形式。团队学习是个人学习的理论提升,具有答疑解惑和促进知识共享的作用。

具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注重理论学习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高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提升创新能力是高校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抓好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把握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

坚持开展学习与推动工作相结合,找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契合点。把学习作为创新的源动力,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科研创新,从而具有更好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党建还需与时俱进

记者:您认为高校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刘川生:目前,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习还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深刻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年―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年―10年;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这一周期已缩短至2年―3年。目前我们的学习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研究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深入探索。

二是学习还不适应工作需要。高校十分重视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鼓励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作为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但教师党员学习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高校教师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压力大,很多教师反映工学之间的矛盾,特别是认为理论学习是与个人的工作和业务没有直接关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学习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学习文化亟待完善。当前,高校受评估、升格、排名等影响,过于关注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条件等硬件指标,而淡化了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思想水平等软件指标的要求,一些管理制度中缺失人文关怀,一方面导致教师形象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另一方面导致教师党员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淡化。

高校党建应结合实际

记者:当前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应从那些方面进行突破?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之处?

刘川生:首先应该明确目标与任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广大教师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更好体现个人的学术价值。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北京师范大学把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精神与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想的碰撞交流,增强师生推进教育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结合高校实际,加强理论特别是党建理论学习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十分重视党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优势,搭建了高校党建研究中心、党建研究基金两个重要理论创新平台,提升了理论研究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高校党建研究中心出版的《高校党建研究丛书(六卷本)》,是第一部系统论述高校党建工作的学术丛书。北师大党建研究基金自2006年设立,截至目前学校共投入经费近60万,先后支持课题研究近百项,出版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等多本著作,提高了党建科学化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坚持分层分类指导,鼓励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制订学习计划,坚持每学期至少一次集体学习。以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专题班为契机,面向校内管理干部开放,采用“菜单式”,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选择性。坚持举办以“国情考察、理想教育、智力支教”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网上学习平台,通过飞信、msn等传递信息,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学校建立了党建基金制度,支持富有创新的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活动,每年“七一”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党组织,后来增选了优秀党员团队、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奖,学校十佳共产党员、分党委示范点和党支部示范点,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记者:大学文化对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至关重要,在高校里,您认为如何创建学习型文化?

刘川生:大学文化是从本质上说是崇尚学习、崇尚创新的文化。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形成鼓励学习、协作学习、热爱学习的良好文化环境,把文化熏陶、道德培养潜移默化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大讨论,不断深化教师对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认同,进而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校训精神。举办“求是讲坛”、“励耘文化沙龙”、学术论坛等,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主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思想,努力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环境。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组织鉴赏阅读、开放阅读、推荐阅读、漂流阅读、数字阅读等系列读书活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共读《平凡的世界》,把读书活动作为一次全新的知识耕耘和精神播种。这些都有助于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学习氛围。

编者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关系到我党事业成就的重大历史任务。在知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多元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型取向是时代赋予党建工作的必然。作为教育、学术、文化、科研的重镇,高校党建工作突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显出相当的重要性。如何做好,需要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找准方向,努力落实。为此而展开的思考,所探索的新方法,都是需要重视的。本报记者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同志的对话,就反映出高校的这种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