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夜晚,一百多公里外的新江镇也在火热上演文艺节目。这方富有民间特色的嘹?山歌才唱罢,那方时尚街舞又登场,引来台下观众掌声阵阵
今年3月,广西南宁市启动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以来,在城市社区,在村镇,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一方方小舞台,成为群众施展才华的大天地;一场场小活动,演绎出和谐社会的民生大戏。
处处都是舞台
一边是“钱袋子”越来越鼓,一边是文化活动乏善可陈,这曾是南宁市江南区基层群众生活的尴尬写照。
“基层文化的阵地,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江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邱健说。
2009年11月,在缜密调研的基础上,江南区全面启动“百姓小舞台,和谐大社会”系列基层文化活动。对于这个“让老百姓演老百姓”的实践,群众反响之热烈,远远超出预料。平日调解邻里关系的社区工作者,拿起方巾摇身变成甩袖的舞者;围着锅碗瓢盆打转的大妈,穿上旗袍撑着油纸伞,俨然从江南水乡里走出的温婉女子……这是记者日前在江南区淡村采访时见到的情景,这里,正在举行“百姓才艺大比拼擂台赛”。
“太好看了,你看,我们这些老百姓也都成了大明星呢。”三元小区的王大爷,散场后还意犹未尽,笑得合不拢嘴。
不光是在城区,在乡镇村社也处处能见到这样的欢乐场景。苏圩镇的群众文艺队,经常受邀到邻村及周边乡镇义务演出,火爆时每场观众能达到三四千人。“有时候我们到现场一看,根本没有搭好的舞台,我们就在草地上或者学校的操场上表演,老百姓看得照样高兴。”文艺队的老张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6月,江南区已成立业余文化体育队伍102支,开展各项活动52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23万多人(次)。
从“看客”到“主角”
江南区“井喷”的文化活动现象,引起南宁市领导的关注和思考:在物质文化日益丰盈的今天,究竟该怎样弘扬先进文化,让文明、健康、多样的文化艺术真正深入到城乡百姓间,同时,也让基层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文化权益?
近年来,南宁市开展了众多面向基层的“送文化”活动,深受百姓喜爱。但是,文化毕竟不能天天“送”,百姓也不可能天天等着“接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既需要“送文化”,也需要为百姓提供舞台,引导百姓自己“种文化”,惟有如此,文化的“种子”才能在基层生根、发芽。
一石激起千层浪。政府的倡导,使得基层的“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一个个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宾阳县,文化馆12名馆员全体出动,每人负责1至2个乡镇,走村串寨,对全县9个业余文艺队、50多个节目进行辅导和排练。由此,一大批散落在村坳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中华镇的师公戏摒弃了封建糟粕,演变成现代山歌剧,受到群众“热捧”;露圩镇蓝衣壮的山歌老曲新编,唱响新生活;甘棠镇灵动逸俊的彩凤舞,“舞”进了上海世博会……在马山县,政府部门不仅第一时间细化了活动方案,还先后组织古零村文艺队、金秋艺术团、红霞艺术团等团队到周边县进行交流“取经”,演出10多场次。
“从‘看客’到‘主角’,群众用智慧和才情搭建起了一座座经久不衰的舞台。这样的舞台,就在他们的生活里。”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如是说。
小“舞台”演绎和谐“大戏”
马山县古零村刘忠武夫妇现在的生活格外充实,白天干农活,晚上则去文艺队排练。看到两口子浑身散发的活力,很难想象,他们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看到自己的演出那么受欢迎,我们又重新对生活有了希望。”刘忠武说。
前不久,记者来到白沙村采访时,但见绿树掩映着白墙黛瓦,几位老人正在欢快地“对歌”,好一派安宁和谐的新农村风情画卷。村委会副主任卢伟钦打理完村里一天的工作,来到白沙市场,和村里的一帮文艺爱好者练起歌来。他告诉记者,演出间歇,大家拉拉家常,很多原本纠缠的矛盾不知不觉就化解了。“以往的旧四多――纠纷多、矛盾多、上访多、谣言多,变成了现在的新四多――歌舞多、笑声多、谦让多、文明多,我们也由‘问题村’变成‘和谐村’。”卢伟钦乐呵呵地说。
灵水社区退休在家的苏平大爷,现在每天都到社区里的合唱队“报到”,乐此不疲。“他以前可不是这样,整天闲得发慌,只能去‘砌长城’消遣。”见到记者采访,他的老伴在边上连忙“揭丑”,苏大爷则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在各社区和村镇,是文艺团体的成立,引着人们从麻将室里走出来、从嚼是非的闲话堆里走出来,让文明新风吹进村寨,吹进社区。
百姓小舞台,和谐大社会。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吕洁认为:“南宁市基层文化活动带来的良性循环深刻说明:群众的生活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创造。”
南宁风光。(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