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党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科技手段、环保理念和务实作风抓海岛高山边远连队建设,防潮难、看病难、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等这些曾让官兵闻之色变的难题,如今随着一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运用一一化解。
聚焦急难问题
广空边远艰苦连队大
边远艰苦连队官兵的冷暖疾苦,牵动着广空后勤部党委的心。从2008年开始,广空后勤部机关先后派出10多批工作组,深入全区边远艰苦连队调研摸底,把目光聚焦到吃水、用电、洗澡、看病、住房、营具等10项急需解决的难题上。
高标准建设,首先要高起点规划。广空后勤部机关解放思想,确立了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建设思路,提出打造宜居型、环保型、和谐型现代营区的整治目标。而今穿行于华南各个海岛高山雷达站,看到的都是让人欣喜的镜头:依山而建的宿舍楼外表面被涂上迷彩油漆,官兵宿舍设置了防风墙、不锈钢窗;因地制宜推广使用沼气燃料,利用闲置营房发展蘑菇、木耳等绿色食品种植;设施齐备的连队烘干房,即使在雨雾季节官兵也能穿上干衣服、睡上干爽觉。
现代军营宜守宜居
海岛高山雷达站远离大陆,市电线路架设成本高,加之每年台风过境次数多,导致电线路年年修,年年被刮坏。
“用电难”怎么解决?广空后勤部机关找到“金钥匙”――常年大风给官兵生活造成很多麻烦,但风同样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他们筹齐资金,将国产风力发电机组设备引进海岛高山连队,依山就势建造风力发电站,使连队由单一油机供电方式扩大为交叉双向供电。自此连队实现持续、稳定供电。
根据南方高山连队特点,他们还开发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水、空气与土壤的温差,通过地面控制系统进行温度交换,可向综合楼、文体活动房、家属房提供空调制冷、生活热水、烘干、除湿、采暖等多种便利。与传统制冷空调相比,地源热泵系统节电率达95%,4年就可收回成本。
风能、地热、光电等10余项先进的低碳环保清洁能源技术的运用,使得一批昔日远离人烟的“荒山孤岛”,变为一座座绿色低碳、宜守宜居的现代海岛高山军营。
“跳出后勤看后勤”
广空后勤部机关按照“跳出后勤看后勤”的思路,积极更新观念,摸索了一系列解难之策。
为解决边远艰苦连队“看病难”,他们与平安、人寿等保险公司协商,为全区边远艰苦连队官兵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形成以商业医疗保障与本级保障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此外,他们依托信息化作战系统,配套建设后勤信息网络,建立军医在线网站和远程医疗系统;只需轻点鼠标,官兵便可通过视频实现与旅团卫生队医生面对面,可以随时问医问药。
海岛高山雷达站路险风大,主副食供应困难、吃菜难。广空后勤部机关与地方农贸公司签订给养配送协议,解决了蔬菜供应难问题,且每月可降低伙食成本10%。
他们推行“油电捆绑”和依托地方配送油料保障新模式,将边远艰苦连队战备用油的部分指标折算成“油电捆绑”专项经费,实现雷达装备油料保障与市电保障相结合,每个雷达站每年可节油12吨左右,节约部队运输成本4000余元。距离体系油料供应点30公里以上的边远站点,推广就近依托联勤力量或地方代供保障方式,减少了油料运输成本,减轻了安全压力。
更妙的是“借水行舟”之举。针对近两年来驻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广空后勤部机关坚持军工自建与军民融合相结合,积极协调驻地有关部门,把相近雷达站公路建设,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借地方基础建设之机,对军用公路进行大修和拓宽,方便官兵出行,保证了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