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长演讲辞里的大学精神

2010-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我有话说
七月,是个透着淡淡忧伤的季节,因为从此,校园里的“那些花儿”将散落天涯。而今年,在离愁别绪之外,校园中还特别留下了校长们的叮咛。这些天来,校长们与毕业生道别的声音,成为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从中择取若干篇目,连续三天刊出,再现了那些深切动人的价值关怀和大学精神。

一般来说,在学生眼里,校长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而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也是大学里年年有的“自然现象”。然而,为何今年这一次独受关注?显然,在我们早已习惯了的岁岁年年都相似的刻板印象里,今年校长们颇有用心,将例行的仪式变成了真情的告白。无论是述说校园里那些酸甜苦辣的琐碎小事,还是对比不同年代关于生命与理想的青春记忆,抑或是强调对于社会、国家以及未来的责任与思考,校长们的演讲发自肺腑,饱含深情和冀望。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关心学生遭遇的问题,表达学生面临的困惑,正是这种“以生为本”的角度和思路,让校长们的演讲直达学生的内心,唤起精神上的共鸣。也正因如此,“陌生”的校长变得亲切起来,乏味的仪式变成了珍贵的毕业景象。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但严格说来,他不应是那种行政意味浓烈的领导。过去,有些校长的演讲,官话、空话、套话太多,千人一面,其原因就在于,校长们往往是站在行政领导的地位上训话,而不是以教育家的角色来发言。教育家的使命是育人。校长们只有从教育家的理想追求和职责担当出发,才能切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才能说出学生爱听、想听的话来。

当然,我们希望校长毕业演讲的“变脸”,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亲近和文风的转变,而更是凸显大学精神的某个开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不过一百多年,但在这不长的历史中,我们有过蔡元培那样的校长,有过西南联大那样的典范。在“曾经”的校长和大学那里,充沛的大学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学,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应是“有大师之谓也”,应是“求是”之地。这些定义,虽则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却是如一,且深深地影响了当今人们对大学的理解。对于大学及其精神,作为掌舵人的校长最应有精深的把握,并以自己的言行贯彻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校长们在演讲中所作的改变,也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实践。

即使走出校门,母校仍是毕业生们心中永远的港湾。(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