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班21名学生毕业之时,也是他们踏上乡村支教征程的日子,当刘春柳同学站在教学实践先锋大楼讲台上时,竟未语凝噎。
2006年9月16日,她和其他20名贫困学子怀揣梦想走进了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班,没有花自家一分钱,就接受了系统而完整的艺术教育。“四年前,我们是艺术大门之外的懵懂学子,现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通过艺术教育希望工程,为乡村培养艺术火种,被辽宁省委宣传部领导称为“善莫大焉”的好事。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一批批接受过免费艺术教育的莘莘学子,像一粒粒火种,将陆续撒遍全省各地,点燃偏远乡村艺术教育的星星之火。
让艺术走向大众
艺术本来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今却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
随着艺考热的持续升温,艺术成了最烧钱的教育。一路飙升的学费杂费,让许多农村孩子在艺术院校面前望而却步;而大批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如此“损不足而奉有余”的“马太效应”,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城乡之间的艺术教育鸿沟越来越大。艺术教育对于那些出身于寒门的农村孩子来说,是画在纸上的饼,悬在空中的梦。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评审通过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曾对辽、吉、黑、鲁、豫、皖等省县乡中小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艺术教师队伍缺编严重,边远贫困地区大多是零。
沈阳音乐学院从1984年起,开设了培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师资班。到2005年,从这个班走出去的3500名学生,无一人到乡镇中小学任教。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辽宁省有1.2万所农村中小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80%以上。这么多的学校缺乏艺术专业师资,所谓的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脱胎于延安鲁艺的沈阳音乐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高等音乐艺术学府。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提出,文化艺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秉承鲁艺精髓的沈音南校区从成立伊始,就提出了“让艺术走向大众”的办学理念。院长马欣说,“常规的艺术院校往往致力于艺术家的培养,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让艺术走向大众的传播者,培养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和工具。”
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早在2006年,比国家发布《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整整提前了一年,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艺术教育希望工程”,他们决定利用10年时间,投资1000万元,为农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以音乐为主、美术为辅的中小学教师及乡(镇)文化馆(站)工作人员,目的是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事教育工作。
按照计划,该校每年招收20名至40名学生,在入学前与其签订毕业后义务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的协议,到指定的农村、乡镇中小学义务服务两年。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免收学生四年的学费及住宿费,总计每生5?28万元;到乡镇中小学支教服务期间,由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发放生活补助费每月每人500元,同时根据学生专长,为农村艺术教育无偿提供一件乐器。
为乡村娃插上艺术翅膀
家住辽西凌源市万元店镇康杖子村的唐志杰,父母都是农民,在农村读书时,从来没有接触过乐器。17岁时,考上镇高中,第一次见到钢琴,立即被老师指间弹出的美妙音符迷住了。可是艺术类院校一年一二万元的学费,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唐志杰是幸运的。2006年5月11日,她从音乐老师那里看到了一份来自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招生简章,上面写着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艺术教育,当天下午便准备好了报名所需一切手续,连夜乘上火车,和爸爸一起直奔沈阳,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唐志杰说:“是音乐学院南校区推出的艺术教育希望工程,让天价的艺术教育回归了公益,让和我一样的穷孩子走进了高雅艺术的殿堂。”
2006年9月18日,唐志杰与分别来自彰武、喀左、昌图等偏远地区的20名同学到学校剧场观看迎新生晚会,当即被晚会恢弘的场面、优美的舞姿和雄壮的乐曲震撼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登上舞台,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除了音乐,还要学习美术、舞蹈和体育课程,真正实现艺术上的全面发展。为合理调整教学结构,适应乡村支教要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课的比例规定为4∶3∶2∶1;四年来,他们所学专业的乐器、舞蹈服装、舞蹈鞋等均由学院统一免费提供,甚至美术用的铅笔、画纸都由学院免费发放。同时,学生们还可以选修第二课堂,包括插花艺术、茶艺茶道、舞台化妆、形象设计、摄影摄像技巧、心理氧吧与心理咨询、交际英语口语、英语单词记忆突破法、棋牌、跆拳道、汽车驾驶、美容美发、服装设计等。如果说第一课堂让他们有了安身立命之本,那么第二课堂又扩大了他们的知识储备,收获了自信。
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班还被称为“院长教学班”。原因是8位正副院长分别为他们开课,并且不收讲课费。院长马欣满含深情地说:“这些贫困山区的学生能考上大学不容易,他们都非常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而我们作为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的主持者,一定秉承严谨的教学态度,亲自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让这些贫困的大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对于此举,希望工程班的学生们尤为感动,他们说:“院长们工作那么忙,还坚持给我们上课,我们一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的栽培。”
沈音南校区赵力明老师介绍,希望工程班的同学都非常勤奋,每学期评选不缺课、不请事病假的全勤奖学金,他们几乎每位同学都能拿到。此外,由于专业课过硬,他们还能拿到优秀奖学金。
来自大连开发区什子街村的刘春柳同学,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她一直梦想着自己能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可父亲遭受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的心情沉入了谷底。她无奈地放下了心底的那份渴望和期盼,死心踏地准备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是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艺术教育希望工程让她美梦成真,经过推荐考核,如愿以偿走进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自己努力刻苦学习,还积极从事各项公益事业,先后担任了班级班长,系学生会团支书,并组织同学们成立了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爱心基金会。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她非常坦诚地说:“现在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我要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家乡的孩子实现艺术梦想。”
让艺术点亮乡村希望之火
7月8日,记者乘坐面包车,长途奔波3个小时,来到希望工程班毕业生矫瑞支教的铁岭县阿吉中学。进入初二五班青砖铺地的简陋教室,矫瑞老师正在电子琴的伴奏下,教孩子们唱歌,“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曼妙的歌声和着优美的琴声回荡在整个校园。
阿吉中学校长孙艳红说,原来乡村学校缺乏年轻教师,年轻人不愿意来农村,所有的科目都缺教师。去年,我们学校分到一位音乐教师,她一个人要担任整个学校的音乐课,一个人教14个班级,平均每天上3节课,非常辛苦。现在,有了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矫瑞来学校支教,我们建立艺术兴趣小组、排练团体操等想法终于可以实现了。
谈到学校对矫瑞的评价,孙艳红表示非常满意,她说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的培养方式特别适合乡村学校。不同于单一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美术、舞蹈、体育课4∶3∶2∶1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集音、体、美教学能力于一身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矫瑞刚到单位就显示出不凡的综合能力,她可以一人多能,具备同时教授几个艺术类学科的能力。这满足了农村艺术教育人才紧缺的需要,如同量身打造。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培养模式,对毕业生扎根农村回报家乡教育事业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孙艳红说,“这些孩子从农村来,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后回到家乡,能很快适应环境,我希望她能留下来,做一名光荣的教师。”
矫瑞介绍,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不仅教会了我们专业知识,更让我们学会了感恩社会关爱他人。2007年11月,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希望工程班成立了“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艺术教育希望工程爱心基金会”,基金会首批爱心基金来源于全班同学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虽然基金会的首批基金只有2?5万元,但学生们取之于社会回报社会的拳拳之心日月可鉴。基金会成立以来,他们走进辽宁省偏远山区贫困学生家庭、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残疾人送去关爱、帮助濒临辍学的小学生……2008年初他们来到沈阳市第九十五中学进行爱心资助,2008年5月12日向汶川大地震捐款1万元,2009年在省内农村建了8个实践基地,每个实践基地资助两名特困生,今年先是为玉树灾区捐款2000元,6月份金银、奚洋两位同学遭遇车祸,学生们又捐了3000元。
“以后的每一年,学校都会有20多名希望工程班学生奔赴偏远地区执教,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梦想,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学校充分地信任,也充满了期待。”马欣院长说。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这个刚刚走过十周年的年轻学府,就已经获得国际级奖项4个,国家级奖项14个,省级奖项5个,然而每一次与马欣交流,这位曾经荣获中国文化部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的院长谈得最多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他的“艺术教育希望工程”,还有新近推出的沈阳市最大的艺术惠民工程,按照要求,今年内,沈阳市将有100万市民接受到免费的艺术培训,100万市民欣赏到专业的艺术演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的学校向市民开放了816间琴房、2间画室、6间形体教室、23间多媒体教室。
他非常自豪地说:“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的艺术教育不会再是一个空缺的状态,我们输送的人才必将遍及辽宁农村的每个角落,他们将为家乡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毕业生矫瑞在阿吉中学支教
马欣院长授课
王姝副院长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