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默克尔访华看中德关系

2010-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原升 我有话说
7月15日至18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对中国进行了自去年连任后的首次访问。

中国与德国于1972年建交,至今已有38年,但两国的交往与友谊却可追溯到700多年前。活跃于明清两朝的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就是一位来自科隆的德国人,而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不仅著有《中国近事》,更自称其创立“二进位制

”的灵感来自于中国的《易经》。近代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及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孙中山、周恩来、朱德、蔡元培、季羡林等一批中国近代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都曾到德国学习工作。在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中,德国不是时间最长的,但与中国的合作广泛和深入,双边关系保持了长期总体稳定。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德两国关系的优先发展方向。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国就签署了贸易合作协议。建交后,两国的贸易额迅速从初期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057.3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今年1至5月达533.5亿美元,同比增长43.9%。中国已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投资领域,德国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即便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德国对华实际投资增幅超过了35%。截至2010年4月底,德国在华实际投资166.5亿美元。同时,中国有约700家企业在德国投资。中国还从德国引进了高速列车等上万项技术,从而使德国成为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欧洲国家。中德的经贸合作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新型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互利双赢。德国在产业升级中向中国转移部分产业,促进了中国加速现代化,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市场。此外,中德同为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开展了有效合作,发表了《中德关于共同努力稳定世界经济形势的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将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德两国。

当然,中德经贸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德国至今没有放松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最近德国部分企业提出对中国产轮毂实施反倾销。不过,中德两国近年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为双方加强经贸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质量带来了新的机遇。此次,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与温家宝总理在西安共同参观了中德合资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成为本次访问的一大亮点,也标志着两国有意将合作的地域向中国西部扩展,合作的领域向绿色经济、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新能源等“朝阳产业”倾斜。

中德两国着眼于双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人文等领域全方位交流,先后启动了中德战略对话、中德对话论坛、中德法治国家对话、“中德科教年”、“德中同行”等机制和活动,夯实两国关系的民间基础。此外,中德在许多涉及国际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立场,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和多边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

此次默克尔总理访华期间,发表了《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这是两国自建交以来的第二份联合公报。与中德间第一份联合公报即1972年建交公报相比,此份公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领域,不仅反映了中德关系发展的现状,而且明确将两国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高度,是新形势下指导双边关系的重要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