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在延安时期,陈云在学习问题上不仅有许多重要的指示和论述,
陈云的这个建议,是以他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来的。毛泽东在1938年10月召开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强调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学习现实运动的经验。也就是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他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陈云亲历了“十二月会议”、“三月会议”和“六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有格外深刻的认识,因此他积极响应毛泽东关于学习的号召,在中组部带头组织了领导干部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从1938年到1942年前后达5年时间。
对于陈云在中组部组织的领导干部学习小组,一般都说是由陈云、李富春等领导同志组成的“六人小组”,也有人回忆说有陈云、李富春、邓洁、武竟天、王鹤寿、王德、陶铸、陈正人、王林、乐少华等部长、秘书长、科长参加,其他同志列席,共有40多人参加。不管具体情况如何,但可以确认的是,在延安时期,陈云领导的中组部在学习活动中建立的学习小组,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
这一探索,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党提倡和推广。1940年3月20日,党中央在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指出:“凡环境许可的地方,可依类编成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月开讨论会二次。”1941年9月26日,党中央还决定成立中央高级学习组,毛泽东为组长,王稼祥为副组长。
这些情况说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对领导干部的学习组织形式已经进行过创造性的探索。当年的领导干部学习小组,完全可以说是今天的党委中心组的前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陈云为党委中心组学习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像陈云同志那样学习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原副局级
纪律检查员、监察部监察专员、研究员邵景均
众所周知,陈云原本只有高小文化程度,后来却成为党内公认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党建专家。这一巨大飞跃是怎样实现的呢?除了他积极投身于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一贯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像陈云同志那样学习,就要学以明理。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主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陈云同志一再强调的观点。当前,要坚决纠正轻视理论学习的倾向,沉下心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各种科学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像陈云同志那样学习,就要学以养德。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戴而长期执政,靠的是以德服人。崇高的道德是怎么养成的呢?基础就是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操守,远离腐败和各种不道德行为。
像陈云同志那样学习,就要学以开智。领导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伟大国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非凡的智慧。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加强学习,从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智慧,才能解决好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像陈云同志那样学习,就要学以增勇。打仗需要勇气,和平时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勇气。必须进行与时俱进、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认识和掌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勇敢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共产主义的伟大夙愿。
秉承陈云同志学习至上精神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巡视员、
办公室主任陈龙发
陈云同志有着学习至上的崇高精神和追求。这种精神和追求如同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激励、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永不停滞、永不满足地投身学习。
陈云同志把学习当作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陈云同志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把学习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说“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强调身负重任必须学好哲学。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学习的信条,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抓紧一切机会读书学习,努力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陈云同志把学习当做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当成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是陈云同志学习精神的突出特点。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人民日报》、《红旗》以及《参考消息》,坚持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他曾指出:“只要大家认识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就应该想办法挤时间来读书。”
陈云同志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典范。他担任中组部部长后,率先在部内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亲自担任组长,采取一本一本啃原著的方式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著作,被称为“窑洞大学”。可以说在党的历史上,陈云同志是建立学习型机关的典范,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先驱。在全党上下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切实秉承、大力弘扬陈云同志学习至上精神,强化学习责任,明确学习重点,完善组织保障,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