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瀛瓷都忆烟雨

2010-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东京记者 严圣禾 我有话说
说起瓷器,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中国,这一点从china这个英文单词先是指瓷器、而后才成为中国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曾经风靡欧洲的瓷器是西方认识中国的载体。不过,历史上的欧洲瓷器市场也并非总是中国一家独大。在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的近一百年里,中国的近邻日本成功地仿制中国瓷器并融入日本独特的文化和
技术因素,在欧洲市场盛极一时。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社会逐渐恢复稳定、面向欧洲的瓷器出口重新恢复,凭借着高超成熟的技术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高成品率和低成本,中国瓷器才又打败日本制造再次占领了欧洲市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东京都庭园美术馆和九州国立博物馆等日本国内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展馆相继举行了一系列特别展览,纪念日本“古伊万里”瓷器对欧洲出口350周年。许多日本民众都是看了这样的展览之后才知道当时九州的“有田烧”曾在欧洲受到热烈的欢迎。

“有田烧”的历史

“有田烧”是指日本九州佐贺县有田町所生产的瓷器,是日本最早的瓷器。当年出口到欧洲的“有田烧”都是从佐贺县伊万里港装船出海的,所以在欧洲的品牌就成了“伊万里”。由于伊万里地区现在也生产瓷器,因此当年通过伊万里港出口到欧洲的“有田烧”也被称为“古伊万里”。

有田是日本最早开始生产瓷器的地方。16世纪末,日本的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尽管丰臣秀吉由于死在出征的路上而未能实现占领朝鲜的野心,但日本军队还是从朝鲜掳回了大批工匠。陶工李参平就是其中一人。李参平在有田泉山一带发现了可以制作瓷器的磁石矿,并于1616年前后,开始在有田开窑制造瓷器,从而拉开了日本瓷器生产史的序幕。此后,有田地区的窑业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步纳入官办,在官方的严格管理之下,有田开始确立了以瓷器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产品也开始从简单的样式向模仿中国瓷器的款式转变。

十七世纪中期,有田一个叫酒井田喜三卫门的人开始钻研赤绘的技法。喜三卫门通过经常去长崎(江户时代幕府指定的与中国通商的口岸)的商人打听到了中国赤绘的调配方法,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取得成功。赤绘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有田地区的瓷器生产。之后不久,有田的瓷器生产形成了成熟的分工体系,有田开始具备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

中日瓷器之战

17世纪中期,就在日本的“有田烧”迅速发展壮大之际,中国却先后因为朝代更替的动荡以及清政府实行海禁而无法正常出口瓷器。于是原本专门外销中国景德镇瓷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将仿制景德镇瓷器的日本“有田烧”作为代替品出口到欧洲。1659年被确立为“有田烧”也就是“古伊万里”瓷正式打入欧洲市场的时间。来自日本的“有田烧”在欧洲各国都受到了相当的好评,从1659至1689年的30年里,每年都有上万件“有田烧”销往欧洲。日本瓷器在利用模仿景德镇风格占领欧洲市场的同时,由酒井田喜三卫门所创立的柿右卫门样式也逐渐成熟。与中国青花不同,柿右卫门样式以白为底色,配有绚烂的金?,形成了独特的伊万里风格,受到当时欧洲王公贵族们的追捧。这一时期出口到欧洲的“有田烧”不仅是珍贵的日常生活用品,还经常被用来装饰豪华的宫殿。

到康熙年间中国开放海禁恢复瓷器出口后,重返欧洲的景德镇瓷商发现,他们面对的市场竟已是日本瓷器的天下,中国传统样式瓷器反而难以打开销路。不过,当时的日本瓷器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日本“有田烧”仍然沿用着朝鲜传来的落后烧制技术,工艺远不如中国发达,其成本控制也不及中国。“有田烧”的窑具不是由耐火土而是用瓷土制作,不但成本高,不耐用,而且因其高温荷重软化点比较低,不能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空间,堆摞装烧瓷器数量较少。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窑室空间和燃料,产量上不去,而且废品率也比较高。深谙此中奥妙的景德镇瓷商为了夺回市场,吸取日本仿制景德镇瓷的营销经验,在最初阶段也采取仿制伊万里瓷的策略,这些也被称为”中国伊万里”的中国瓷器,由于更先进的工艺形成的规模化生产,迅速凭借质优量大成本低的优势抢占了日本伊万里瓷的市场空间,并再度带动中国青花、粉彩瓷的出口,终于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将日本瓷器彻底挤出了欧洲市场。“有田烧”退出欧洲以后,景德镇瓷商逐渐停止“中国伊万里”的生产,研发出更先进的彩瓷制造工艺,并最终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创造了中国瓷器出口的最高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