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有座“王家坝”!

2010-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一个在淮河汛期使用频率最高的地理名词

●一个为淮河安澜必须开闸蓄水的蓄洪地区

●一个虽频遭灾难却始终奋发向上的精神坐标

堤外,淮河浊浪滔滔,分洪道低洼地里已是水天相连;堤内,沃野百里翠绿无垠,蓄洪区黄土地上洋溢着勃勃

生机。这里,就是已处于警戒水位之上近一周的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这里,就是王家坝所在的?洼蓄洪区。

2010年7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这里,指导部署淮河防汛抗洪――第五次亲临此处的温家宝总理,面对着蓄洪区群众动情地说:“你们在长期的抗洪斗争中形成了王家坝精神。这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就是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

掌声,如潮水般的掌声,是对总理精辟凝练“王家坝精神”的肯定,也是对在自然灾害磨砺下不断升华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情怀的由衷礼赞!

有一种高尚叫舍己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与“舍”相关的表述,有许多都体现着高尚。舍身取义如此,舍己救人如此,舍小家、保大家亦如此――为了别人或更大的利益,去舍弃自己,无疑是超越一般人性标准的无私。

“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注定就是要舍己为人的地方。”对于抗洪期间的开闸蓄水,王家坝人愿意用这样的表述来解释背后的原因。千里淮河走出桐柏山,抵达皖豫两省三县交界处的王家坝,360公里的河道落差是174米;自此而下的640公里,落差仅为22米。这样的地貌,只能有一种结果――上游洪水一泻而下,而下游因为高水位的顶托则排泄不畅、“寸步难行”。

1950年,按照“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全国治淮工作会议确立蓄泄兼筹的治淮总方针。从此,从王家坝闸进水的183平方公里?洼蓄洪区,担负起了舍己为人的责任。

1953年春天,蓄洪量为7.5亿立方米测蓄洪区建成。从此到2007年洪灾的54年里,淮河流域共有12个洪涝灾害年份。据统计,?洼人民的15次舍己蓄洪,共拦蓄多达73亿立方米的洪水,有效缓解了上游地区的汛情,也为中下游有效减轻了抗洪压力。

“亲历过开闸蓄洪的人,无不感到一种震撼!”曾经写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王家坝》的本土作家张守志,长期关注?洼蓄洪区的变迁,对蓄洪区人民的舍己为人高尚情怀赞赏有加。“我1985年和1991年两次在现场目睹开闸,洪水奔涌的隆隆声让人感到的是物理震撼,而家园被毁的舍弃,则给人心灵的震撼。”张守志告诉记者,?洼人民面对牺牲的高尚情怀,在思想和灵魂深处洋溢着精神的魅力。

有一种品格叫自强

承受了一次次灾难,做出了一次次牺牲,换来的是整个淮河抗洪的胜利,蓄洪区人民可谓居功至伟。面对着党和政府的重视、全国人民的感动和上下游地区的感激,蓄洪区干部群众没有坐等救济,没有期望报答,而是选择了自立自强。

“蓄洪后水会涨到这里,人全部退到庄台上,水一退,我们就赶快补种。”走上蓄洪区里的丁郢庄台,金其友给记者比划着往年蓄洪水能淹到的位置。59岁的老金从能记事开始就经历了一次次蓄洪,说起开闸蓄洪后的情况十分平静。走进老金家的小院,两排相对的平房干干净净,屋檐下过道上码放着成袋的小麦,电视机、冰箱、空调一应俱全。老金介绍,靠近王家坝的蓄洪区人口密度大,因此耕地并不多,一般人家都是种地和外出务工相结合。“到了蓄洪年景,只要一退水,家家户户都会抓紧补种庄稼,不能等着吃救济啊。”

蓄洪区隶属于阜阳市阜南县,只要一遇抗洪,这里的机关干部都会到蓄洪区里包村包点。因此,县城建局副局长刘西恒对蓄洪区群众在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状态中展现的自强精神感慨万千,“记得有一年蓄洪后,一些地块被水淹了6次,群众们就补种了7次。”刘西恒告诉记者,在蓄洪区的方言里,大家把补种绿豆称为“ZHan”(去声)绿豆,意思就是用力把绿豆“点”进刚刚退水留下的薄薄淤泥层里,这个发音把群众与灾害抗争的力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就是王家坝人。”马士永,安徽雪雨洁具有限公司的老总,他谈起自己越来越红火的企业时头头是道,说起自己的家乡更是充满自豪。阜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孟献申告诉记者,王家坝人的自强精神不仅体现在蓄洪区里的战天斗地,现在王家坝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许多像马士永一样的王家坝人正昂首走出蓄洪区,创业发展。

有一种境界叫共济

面对着高于警戒线的高水位,无论是王家坝闸口,还是淮河大堤,处处是严阵以待的景象。而这其中,最为醒目的颜色便是党旗红与军装绿。《王家坝之歌》的歌词这样描写着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风雨之中,贴近的心,有你们的关怀、温暖目光,是永恒的希望;风雨之中,军民一心,唤醒了阳光。”

“有他们在,我们心中就不慌。”在距离王家坝闸不远的淮河大堤上,就是一个防汛石料储备点,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的几百名官兵在紧张备料。而在储备点附近,无论是上堤值守的群众,还是临堤而居的村民,生活正常有序――多次蓄洪的亲身经历,让大家明白,只要有子弟兵在,安全就不是问题。“过去各种保障条件跟不上,每次蓄洪后的救助工作都离不开人民军队的保障。”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柳廷峰介绍,特别是上个世纪的多次蓄洪,解放军不仅出动官兵抢险抗洪,还要出动飞机、军舰参与救灾,王家坝人民对人民军队有着无比的信任。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在王家坝采访经常听到这句《为了谁》中的歌词。长期共御灾难,让同舟共济在183平方公里的蓄洪区里无处不在――

“一个庄台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个堡垒”。这是许多对蓄洪区抢险救灾的新闻报道里都用过的一句话,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不是记者的发明,不是宣传干部的凝练,而是蓄洪区群众自己的表述。在蓄洪区里,无论是当年迁居避水的大撤退,还是今天退守庄台,只要有群众在的地方,就有党员干部在,他们是抗洪救灾中的中流砥柱。就像今天,百里长堤上,随处可见佩戴着党旗徽章、身穿红色T恤的镇、村干部和共产党员。

“保庄圩里有一支老年志愿者队伍”――同舟共济不仅表现在军民团结、干群同心,还表现在蓄洪区人民自觉地互帮互助,住在保庄圩里的20多位五保老人堪称典型代表。这些原本散居在蓄洪区里的老人们,被政府安置在保庄圩里后,衣食无忧、生活惬意。但老人们不愿意无所事事,就主动打扫起保庄圩堤道路,每天天不亮,堤坝上就会响起刷刷的扫帚声。

有一种智慧叫科学

“现在跷着二郎腿看着涨水,心里一点都不害怕了。”68岁的崔士信自从2003年大水后就搬进了保庄圩生活,面对着今年已经超过警戒水位的淮河,他的幽默不仅仅是一种乐观,更折射出科学抗洪的智慧。

“蓄洪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已经具有了根本保障。”阜南县的通知,1991年和2003年淮河大水后,由国家投入的各项治淮工程,大大提高防洪安全度。王家坝经过重建和?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后,保证水位由29.0米上调到29.3米。通过政府统一规划、提供建房补助,帮助行蓄洪区群众搬到“保村圩”“避水庄台”或移民迁建。?洼蓄洪区里加固了136个庄台、新修4个保村圩,庄台和保村圩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配套,还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蓄洪区里的工作重点,已经从过去的保生命,演变为保生活。

“今天水位又降了5厘米。”王家坝镇党委书记王旭见到记者时,脱口而出就报出了几乎实时的水位数字。这得益于防洪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自1991年以来,国家投资修建了淮河水情自动监测系统,流域已经建起5000多个监测站,采集信息完全由短波自动监测完成。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卫星、雷达监测网络,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分布和强度。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安徽还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足不出户”即可随时监测各重要闸坝情况,组织异地防汛会商。“这些手段的运用,让防洪工作心中有数,把确定开闸蓄洪和拦蓄洪水数量的盲目性降到了最低点。”

与科学防控相一致,蓄洪区人民在洪灾磨砺中,进行许许多多化害为利的智慧探索。“种淹不死的,养水上漂的,捞水中有的。”经常到基层宣讲时事理论的阜阳市讲师团燕少红,把?洼蓄洪区人民科学与水共处、发展柳编、板鸭、黄沙等产业的实践,形象地概括为上面三句话。特别是蓄洪区洼地里随处可见、耐涝经泡的杞柳,更是成了蓄洪区群众的“摇钱树”――利用丰富的杞柳资源,发掘、传承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阜南柳编传统工艺,以蓄洪区群众为主的上万种柳编产品,远销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

“王家坝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阜阳市委书记宋卫平介绍,近年来,阜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直在凝练总结并学习弘扬着“王家坝精神”。作为蓄洪区人民优秀品质的结晶、作为淮河儿女介绍风貌的写照,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家坝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中国,有座“王家坝”!

(本报阜阳7月27日电) 

在王家坝,最为醒目的颜色便是党旗红与军装绿。这是预备役官兵在水上检查。本报通讯员董鹏飞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