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
在教学初中教材中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时,语文教学专家们对来自香港、澳门、中山、珠海和江门五个课例的
华南师大教授陈建伟指出,虽然五个课例的教学侧重点和手段运用各有千秋,但都不约而同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性”上,教学中强调作者思想的哲理性有余,关注词语运用的表现力不足。教学过于关注生命意识的人文主题,却淡化了课文中大量使用复句和心理描写对表达作者价值取向和坚定信念的写作特色。广东省教研员王土荣说,即使从人文性的目标设计而言,我们的课堂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体验性阅读和对语句的简单认知上,而应该赋予课堂以思维深度和思辨色彩,更应该清晰地展现出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在认识上的逐步递进与升华过程。
在评点“两岸四地”六位高中语文教师所展示的《论语・侍坐篇》教学时,专家们也指出了教学中同样出现的“短板”。
香港教育学院中文学系副教授何文胜说,对古代经典的教学,不能让思想道德的解读先于文本,甚至超出文本。他主张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对文言文常识及其解析“名”与“字”关系所折射的古人文化观的认识上,去领会经典的思想与哲理内涵。江门市教研员曹殿成表示,中学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讲座,面对这样一篇孔子与四位弟子问志、述志、解志的对话体课文,依然不能脱离词语、诵读、结构、作者、赏析、评议、作业等基本教学环节。
珠海市中语会会长容理诚则表示,我们不一定刻意要求每一堂语文课都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不能过分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他强调:阅读,首先是读,是感觉、感受、感悟、感动,而不是方法指导;写作,首先是读写结合,是仿写创作而不是方法记忆;学习修辞,是为了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更生动优美或深刻简约而不是方法确认。容理诚指出,相对于积累,方法永远都是雕虫小技。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位的只能是学生的感觉、积累和学以致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陷于先方法、后实践和方法指导实践的惯性思维而不能自拔。
语文课的“工具性”如何彰显
网络时代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直接冲击就是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普遍下降。陈建伟告诉记者,他在广东省连续三年的高考语文阅卷中看到,每年都有约10万多名文科考生在“根据阅读材料写一段话”这样一道简单易答的12分考题前不约而同地交了“白卷”。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认为,在内容低俗、形式搞笑的网络影视媒体无孔不入的社会环境下,快餐式的生活状态和浮躁不安的社会心态几乎让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娱乐化和肤浅化了。近年来广东及其全国各省均出现相当比例考生语文应用题低分或零分现象,就是网络时代学生语文能力大大降低的结果,也是忽略了中国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一个危险信号。
网络传播强势的冲击只是外部因素,而语文教材过于强调人文性的偏颇和语文教学理念的误区才是更重要的内在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钟梁对记者说,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学语文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新课程不再是以深浅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为单元组织教材,而改以相同的人文主题为语文教学单元。这样一来,任何一册中学语文课本,都打破了语文能力训练由浅入深的顺序,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文道合一”的教学目标。不求系统性和知识连贯性的结果,只能是随文讲授的所谓“人文性”。
如果太人文性了,语文教学必然变成大而无当的空谈;如果太工具性了,则必然使课堂变成索然无味的试题化“碎片”。澳门中国语文学会理事长胡培周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上,不乏连一封求职信都写不好的大学生,丢失了“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确实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老师的定位在哪里
在同文异教活动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好的教学应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即时消化,鲜明的教学个性必然能够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潜能、心理情智和价值认同。
如何让语文课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珠海市教研中心主任王卫国提出,语文课必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平台,教师只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的援助者、引导者。他倡导把学生的话语权及参与度列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
佛山教育学院教授胡海建说,《论语・侍坐篇》就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先生引导有方的语文课,整堂课彰显的都是学生的志向、情感和个性,孔子的话只有两句半。而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课还往往把学生当作生硬的配角。
台湾孔子协会理事长孔维勤认为,语文课所传达的文化、情感和理念会增强那些年轻生命的抗压性和柔韧度,会演绎出精彩而独特的生命华章。语文课教学要善于柔化孩子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让那些浮躁厌倦的少年之心安静舒缓下来的语境,然后才能主动而快乐地去完成对一个文本、一段经典的采访、学习、感悟和思考。
容理诚表示,只有把“讲堂”变为“学堂”,把“讲完”变成“学成”,语文教学才能“回归”到充满真情实感、富有创意而个性鲜明的阅读、思考、质疑和写作中来,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教师在读说听写能力上的为人师表。专家们指出,语文教师上课时最忌讳说的话是“你真棒!”“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孩子们,要听话哦!”等;最忌讳的事是表演式的朗读、整齐划一的掌声、装模作样的讨论和屏幕显示统一的标准答案等。只有坚持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写作和批判反思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第三届“两岸四地”同文异教课堂正在进行。本报记者杨连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