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生体质下降把体育锻炼纳入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针对学生饮食知识缺乏,偏食、嗜食、肥
陈国阳曾任浙江省重点中学新昌中学校长,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2007年就任现职后提出一系列教育新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起很大反响。
陈国阳认为,改革开放后,校舍、师资、教师基本生活保障等曾严重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已相继得到解决,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育理念。先进的理念能最有效地整合资源。就像“嫦娥一号”是通过核心价值理念把零部件组装在一起才能飞越太空,若这些零部件用拖拉机的理念来组装,连高速公路也上不了。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基础教育更应着眼于人的一生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奠基,切忌揠苗助长、竭泽而渔、急功近利。”陈国阳说。“教育的成功不仅是一张高分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人。教育是帮助学生为未来作‘生活预备’,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为学生升学而牺牲‘将来’的发展是短视的,为学生在校的分数而牺牲‘人格’培养是功利的甚至是自私的。因此,要树立办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的理念。”
陈国阳指出,当前教育发展存在四对主要矛盾:
一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优质资源供给依然不足的矛盾。当前我们已基本解决了“有书读”问题,但“读好书”问题要求更高、时间更长、难度更大。
二是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依然旺盛与教育经费供给渠道更加单一的矛盾。规范教育收费的政策已使教育资金从“向学生收钱”向“由财政给钱”,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转变,但财政的投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是教育部门“以素质论英雄”的政策与社会、家长“以升学论英雄”的教育观念之间的矛盾。家长及社会把分数、升学作为评价标准,这使许多学校迫于压力搞“应试教育”。
四是教师从“讲奉献”的社会人向既“讲付出”也“讲回报”的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复合体转变而产生的矛盾。
针对这些矛盾,陈国阳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就要让学生健康地生活。为此,该市在中小学设置“食育”课,针对许多家长缺乏营养知识,一味强调给孩子吃得好、吃得营养,孩子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结果却过早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现实,用“食育”来使学生懂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吃得文明的知识。该市于2008年在中小学增设“食育”课,对学生进行饮食教育,坚持“食育”“进学校、进课堂、进食堂、进学生头脑、进学生生活”,使健康、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陪伴学生一辈子。目前,该市已将饮食教育从城区向全市包括农村拓展。
陈国阳认为,义务教育的体育不是为了培养奥运选手,而是要对学生一生的健康负责,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为此,该市把体育锻炼硬性纳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定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得少于一小时。并改革中考办法,中考体育满分40分,平时成绩和体质健康占一半。平时成绩重点评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出勤率,而体质健康按初三年级测试成绩计分;测试学生耐力的长跑和游泳学生必须任选一项;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项作为平时锻炼项目。若学生有一、二项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伴随终生,就达到了“体育生活化”的目的,考试不重要,学生对考试不满意也可申请重考。
开展衔接教育也是陈国阳积极推动的一项教育活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时会感到茫然,这一阶段是教育管理最松懈、家长最宠爱、诱惑最集中、学生主观最想变好的时期。如何适应?该市实行衔接教育:在新学年开学前,让高段学校与班主任提前介入,开展校史、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教育,让学生未入学先入门,把教育的真空阶段变成了教育的有利时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