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CBD一角。本报记者程伟光摄
“到2050年左右,北京将进入世界城市行列……”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北京人议论着这样的消息。北京还不是世界城市吗?欣喜之余,也有人发出
从“三个北京”到世界城市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三个:纽约、伦敦、东京。也有一些研究者将巴黎列入世界城市。这些城市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从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再到建设世界城市,北京在不断升级着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建设世界城市,北京有备而来。
2008年9月27日,北京残奥会闭幕第10天,北京市委常委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意味着,奥运成果将一直延续下去。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将以昨天的光辉照亮今天和明天。北京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许多外国专家评论说,这是一个能够薪火相传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奠基性的重大决策。
三大理念一上网,赢来广大网民的一片喝彩。
“三个北京”成了凝聚人心的大磁场。
正是在“三个北京”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作为国家首都,北京提出了“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行列”的目标。
2009年1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市政府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一座世界城市;月末,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刘淇明确指出:北京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今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世界城市”首次出现在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建设世界城市成为推动北京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定位。有专家认为,此举是“站在明天谋划今天”。
作为首都,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集聚吸引扩散能力,具有实力强大的科技、智力、人才资源……把这一切放在全球范围里,北京同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具有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有利条件。
有专家总结:“三个奥运”是北京走向世界的开幕礼;“三个北京”是全面开创和提升北京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北京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
把世界带到中国来
截至目前,发展中国家尚无建设世界城市的成功先例。
有外国专家采用“核心―边缘”法,给出了7项指标用来衡量世界城市: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所在地;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高速增长;5、重要的制造中心;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7、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根据上述指标,在发达国家中,第一级城市有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鹿特丹、东京;第二级城市有旧金山、休斯顿、迈阿密、多伦多、布鲁塞尔、米兰、维也纳、马德里和悉尼。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第一级城市有新加坡、圣保罗;第二级城市有香港、台北、首尔、曼谷、马尼拉、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加斯和约翰内斯堡。
经济学家科恩的“跨国指数”和“跨国金融指数”方法,是在分析美国一些城市在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时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当这两个指标均位于前列的时候,这个城市才能被认定为“全球城市”。对这两种指数进行综合评估,从全球范围看,只有纽约、伦敦、东京在两项指标中均居前三位,所以这三个城市属于全球城市,而巴黎、莱茵―鲁尔城市带、大阪、芝加哥、法兰克福和苏黎世的等级低于上述三个城市。
英国拉尔夫堡大学“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是全球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中心,创造了一种以数量方式研究世界城市网络的方法。拉尔夫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泰勒认为,世界城市网络是在先进制造业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城市之间形成的关系。世界城市网络的形成被模型化为全球服务性企业通过日常业务“连锁”城市,而形成的一种连锁性网络,跨国公司是此连锁过程的代理人。一个城市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程度往往说明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与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相关。根据彼得・泰勒的观点,过去几年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内地城市进一步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2000年,北京与上海在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状况排名分别在31位与30位,排在香港、台北、雅加达与吉隆坡之后;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04年,北京与上海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排名明显上升,超过台北与雅加达,分别到达了22位和23位。
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1999年的20多年间,外国有关机构将北京列入世界城市的第三级,同曼谷、蒙特利尔、罗马、斯德哥尔摩和华沙排在一个档次上。那时,入围最高级别的城市有四个,分别是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
然而,到了2008年10月,美国《对外政策》杂志发表了全球城市排行榜。此项排名的研究是在5个领域,即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共60个城市入选,北京位列第13。
那么,北京离世界城市到底还有多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专家组成员金元浦认为,从经济结构、文化发展、科技创新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看,北京已经具备挑战世界城市的社会条件。因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应视为走向世界城市的首场演习;北京有高新科技的引领优势,总部经济和金融中心正在北京迅速发展、成长;北京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在日新月异地大幅提升;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如初升之朝阳;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优势;北京的国际经贸、国际交流和全球影响在持续上升。
英国伦敦大学城市与历史地理教授、皇家霍洛威大学地理系主任大卫・吉尔伯特教授呼吁,北京要“把世界带到中国”来。
北京有关权威人士说,北京要创建一个足以和伦敦、纽约、东京并驾齐驱的世界城市,而不是去模仿某座世界城市,决不去盲目地“没什么就建什么”。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将始终坚持独特的个性。
把北京带到世界去
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各项发展水平一而再、再而三地跃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与政协委员座谈时,清晰地表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首先提升城市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确立新的政策导向。其次要扩大开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北京要对区域开放、对民营经济开放、对国际市场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种国际会议来京举办,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在北京落户,吸引各国高端人才在北京开创事业,加快北京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北京人再一次问:什么是世界城市?这一次,是“明知故问”,目的是对照,是参考,是学习,是进一步把北京带到世界去。
北京人精细地丈量出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距离。
据北京市规划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北京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发展很快,但距离世界城市公认的15000―25000美元的标准尚有不小差距;目前北京的国际组织总部只有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等少数几个;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以及全国文化中心,虽然有着资源上的优势,但目前文化影响力还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团体和文化活动;北京虽然科技研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性城市比,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研发创新仍然较弱;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很大,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任务艰巨;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发展水平还有很多不足,这些都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瓶颈。
然而,有两大积极因素拉近了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距离:一个是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奥运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另一个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站在了讨论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前沿,作为中国的首都,随着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的地位在日益增强。
还有一组数字,表明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距离正在拉近:2009年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左右,已经接近国际公认世界城市标准的底线;北京国际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在2009年超过650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四大机场;到2015年北京的轨道交通将达到561公里,达到了世界城市前几名的水平;其他如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水平等等均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城市的标准;综合多方面的经济预测,预计到2015年前后,北京人均GDP将接近或达到2万美元,到2020年前后,人均GDP将有可能达到3万到5万美元。
众多北京市民通过各种言论渠道发表自己建设世界城市的设想:北京应该从“建设国际政治中心”入手;应该加速引进国际组织,从而影响全世界;北京要凸显大国首都的国际政治功能……许多专家、学者都赞叹这些来自民众的建议“很有水平”。因为,世界城市理应是对国际政治决策和国际舆论导向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地带。这一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本地区所拥有的国际组织总部的数量、影响力以及所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的情况来决定的。
纽约、伦敦、东京的发展实践证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仅在于自身的强大,更在于他们都有一个支撑其发挥控制职能的高度发达的区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而且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引发了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生产与商务流程的重构带来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以区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世界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是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后几十年,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正是从更深远的历史视野作出的抉择。这是北京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