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连队的传奇

2010-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玉斌 袁幼山 严玉葆 我有话说
沈阳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零件修复连,目光始终瞄着未来战争,连队目前有“机器人驭手”、“数控大拿”和“激光能手”等“军中高级蓝领”20多名,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11项,被沈阳军区授予“装备保障红旗连”荣誉称号。

“没有过不去的山”

2008年8月,修复连受领第三代信息化

主战坦克形成中修能力任务。配套研制生产加工工装,是新装备形成中修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和内容,一个连队担此重任,在全军尚属首次。

没有图纸,也没有经验可借鉴。修复连连长寇守丰回忆道:“那时困难如山,过河都无石头可摸。”

“这套工装不仅要适用于这种新装备,还要适用于早先列装的几种型号的装备。”在研制工装过程中,专家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注意多项兼容、综合集成。

这简直是“船漏偏遇顶头风”!不少人判定修复连这回要“抓瞎”。

“只要肯下功夫,没有过不去的山!”连队官兵要用行动证明一切。图纸设计、数控加工、激光切割能手全员上阵,其他各工种尖子全部“加盟”,连队干部全程参与。3个月后,23幅图纸正式“出炉”。前来鉴定的专家赞不绝口:“专业的水平,一流的图纸。”

工装的焊、车、铣、磨等工序复杂,定位精度要求高,加工生产难,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滑块是组成工装的一个零件,对其光滑度要求非常高。连队的三级士官赵旭具备6级钳工资格,没几天工夫,数十个滑块在他手里变得光滑如镜。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技术指标。

在制作坦克的平衡肘工装时,需用铣床切削出一个标准的圆弧。这不但需要精确的操作技能,还需要运用复杂的三角函数。很多人以为,这活儿没法干,只有靠专业的工厂了。连队的二级士官李文刚不信邪,边琢磨加工方法,边学习三角函数,铆劲干了5天,光汗水就流了一脸盆,还真把平衡肘工装给鼓捣了出来。终于,他们在规定时间生产出13套、兼容4种新装备车型的工装,上级为该成果报请军队科技进步奖。

“挑刺儿”远近闻名

修复连的兵能“挑刺儿”,远近闻名。

几年前,长春装甲兵技术学院的专家在修复连调研时,连队官兵提出革新智能检测平台的需求。为此,学院确定“三维智能检测平台”攻关课题。在项目进入最后试验阶段,教授邹家平带着他的课题组来到修复连,请官兵为“三维智能检测平台”课题项目“把关号脉”。一番试验后,士官赵旭、刘培尧毫不留情,一口气放了几“炮”,讲的都是直击要害的内行话。“真有两下子!”邹教授当场冲他俩伸出大拇指,马上邀请赵旭和刘培尧参与课题改进,两位士官提出意见建议10余条。后来,这项成果获了奖,且很快推广全军。邹教授拿起奖杯感慨道:“能拿到这个奖杯,俩小兵立了一大功。”

近年来,该连官兵参与科研院所的20多个科研项目试验论证任务,赢得专家教授信赖。

外军连说“哈拉绍”

去年7月中旬,“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进入倒计时。

一天上午,演习还有20分钟就要开始,俄军第5集团军装甲处处长古谢夫焦急地找到我军装甲技术保障负责人请求支援。原来,他们一辆坦克水箱散热管破裂,俄军几名官兵捅咕半天也没弄好,最后不得不请中国军人施以援手。由于缺少此类焊接工具,我方装备维修保障人员也无能为力。此时,距演习开始只有15分钟了,古谢夫脸上渗出豆大汗珠。“让我试试吧!”关键时刻,修复连上士佟明哲自告奋勇。没有专业工具,佟明哲便用普通的焊接工具,仅用10分钟便焊得滴水不漏。古谢夫向这位中国士兵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哈拉绍”。其实,了解佟明哲的人都知道,焊接是他的拿手绝活,能针对装甲零部件焊接的特殊性,闭眼焊、左右手操枪焊,是官兵公认的“焊接大王”。像佟明哲这样的“技术大腕”,连队的每个专业都有一两个,他们撑起了军区装备保障的脊梁。

一场精彩的“修复战”

伴随着装备保障转型,近几年有4类、12部信息化高新设备陆续装备到连,成为连队保障能力提升的强力“引擎”。连队官兵兴奋地说:“过去一些做不到的保障,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轻松实现。”

今年4月中旬,连队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修复新型坦克的两个主动轮,完成时限为一天。

连队立即组织清洗、焊接、数控加工等工种人员布置任务,一场小型而精彩的“修复战”拉开帷幕――

清洗除锈。排长丁宁和直招大学生士官鹿宏亮操控着新引进的设备,利用高压水枪,清除主动轮表面的油污和锈渍,只用不到20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

实施焊接。在全军首个“机器人热加工中心”内的电脑上,上士佟明哲击键如飞,一组数据跃然于屏幕之上。同时,在战友的配合下,他熟练按动电钮。顷刻间,焊花飞溅,“机器人”按照指令实施作业。不到两个小时,两个主动轮焊接完成。据介绍,用“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工效提高近10倍。焊接两个主动轮,以前两名焊接高手手工作业,至少需要一天。

数控车削。上士张宇熟练地把焊接好的主动轮装夹好,输入程序数据后,一按开关,数控车床按照指令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一小时后,车削任务完成。质量鉴定:尺寸精准。张宇说,过去用老机床切削,一个主动轮要一天才能完成,且经常由于数据偏差返工。如今这样的数控机床连队有8台,官兵们人人熟练掌握,几年来完成车削部件1万多个,合格率高达95%以上。

谈起官兵运用高新装备维修保障的历程,连队指导员李柏松说:“官兵们为追逐高新技术付出超常的努力,手上的硬功都是脱了几层皮换来的。”

7年前,沈阳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在全军率先建立“装甲装备修复件工业机器人热加工中心”。能否驾驭高新设备?刚从军校毕业的排长、现任连队寇守丰被委以重任,带领一名技术骨干攻关。操作“机器人”,要掌握焊接参数,进行数控编程,可他们从未接触过。除此之外,还要选准速度、气流量、焊丝长度等参数。在没有任何经验、公式的条件下,他俩2个多月不分晨昏边学习边实践,最终攻克难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