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写不出来的故事,西方文学难以表述的情感
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本身就有“血缘”关联
这是中国观众和国外大片之间找不着的特别关联……
中国电影问鼎十亿元单
《唐山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确实走出了自己的路,中国电影的想象力在于穿过了表面的刺激,达到了观众的内心。观众内心的地震,完全因为电影复原了他们的生活,激活了他们的情感。这就是民族电影不可取代的真正缘由。
影片所以震撼无数观众,并不在于这个故事的是非,你不能独断这对母女的对错。你只能说,亲人重逢才是天经地义,而为了这份重逢的缘分,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走过很长很长的心与心的距离。这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女儿离开母亲从唐山到了加拿大,不是儿子离开母亲去到南方打工,而是女儿的心离开了母亲的心……
只有到重逢一刻,我们才知道这对亲人的两颗心曾经不应该地离开了多远的距离。这是好莱坞电影写不出来的故事,这是西方文学难以表述的情感。我从来没有在世界经典名著和名片中看到过这样的故事。而《唐山大地震》正在用一种中国式的表达:母亲带着悔恨一直生活在自虐中,亲手毁灭了自己可能通往的幸福之路……中国女性悲剧的美让人动容,这样的悲剧这样的美只有在中国伦理亲情中是常见的。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般意义的商业片,它的成功已经胜过了这些年的所有商业片。这说明,只要电影的心,主创的心和观众的心能够重逢,就能够赢得市场的认同。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是心与心的一次漫长的回归。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本身就有“血缘”关联,这是中国观众和国外大片之间找不着的特别关联。我们为中国电影和中国观众之间的重逢感到喜悦,和剧中的母亲与女儿重逢的喜悦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电影上的“重逢”在先,我们银幕下的“重逢”在后。《唐山大地震》的成功足以说明,中国的故事,中国的伦理亲情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够生发打动中国人的东西,这是任何高科技、任何异域风情、任何的猎奇都无法代替的,中国观众需要自己的情感通道,民族电影不可替代。
《阿凡达》之后,人们说,中国电影在想象力上不行,靠场面,靠高科技,靠想象力,都打不过好莱坞。《唐山大地震》告诉我们,成功的电影并非一定和场面,和高科技,和想象力相关。而它和洞察力的关联更多,和表现力的关联更多。《唐山大地震》有场面,有高科技,当然也有想象力。但最终使之成功的,是一家人的故事。母亲和女儿重逢的一场戏,有高科技吗?有大场面吗?都没有。它的想象力也不是天马行空的神话,只是血缘之情下心与心的寻找与回归。
由于影片真实感人,尤其是演员的出彩演技,冯小刚的导演技巧,没有很大的困难便调动了中国观众的感情积淀。影片没有让姐弟在画面上相认,而把所有的爆发留给后面的母亲,实在是太高明的技巧。整部片子拍得很收敛,并不如我们预料的刻意煽情,所有戏剧张力都几乎完全处在隐忍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情和细节的不足。所谓不足是指从痛苦向苦难的升华欠缺,但瑕不掩瑜。影片集中所有笔墨于心与心的距离的靠近,这是世界经典电影未曾有过的尝试,凭这一点,《唐山大地震》已经成为新的经典。而它的市场意义在于,在《建国大业》之后,我们等待中国电影新的奇迹不到一年,在《阿凡达》之后,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奇迹不到八个月,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攀升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内地非商业大片的成功第一次挑战了商业大片模式,则是《唐山大地震》的另一个贡献给产业的附加值。它让我们看到“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电影”所具有的三大元素:一,独特罕见的中国人间感人故事;二,中国观众认可的导演、演员及其他电影元素的组合;三,制作精良引人入胜的叙述手法。到这一步,是否是商业大片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