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的关圣庙大门口,乡亲们早已聚集在这古庙里,等待参加庆祝盛会。20多位曾先后荣获过“寿星”称号的80岁以上耄耋老人,穿着丝绸长袍,头戴瓜皮寿帽,静静地坐在石阶上,悠闲地抽烟和闲聊。这是
在队伍还未出发前夕,我见到河尾村洞经会会长暨“耆英会”会长赵洪清先生,他是今天主持这个活动的重要成员之一。赵会长今年68岁,曾任过生产队会计,又是木匠师傅出身,十多年前在当地建筑过不少白族民居建筑。去年,他是经村里洞经会成员民主选举当选为会长的。赵会长热情向我介绍“耆英会”情况:
河尾村“耆英会”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邓川出了一位名叫杨琼的举人,曾留学日本。1906年回滇后,不慕荣利,从事教育。1912年当选国会议员,入京襄政,被推选为议会主席。1917年在上海逝世。杨琼在北京做官期间,他的外甥、我们村民吴?堂到北京去看望他时,多次在北京看见有敬老的“耆英会”活动,觉得这种敬老尊贤的美德非常好。于是,吴?堂回到家乡后也成立了“耆英会”,把村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自筹经费,每年开一次庆典会,为老人祝寿,在村中树立敬老、尊老的好风尚……
“耆英会”是群众组织,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凡满60周岁可以入会。现在,会员有70人。1983年以来,已迓迎100多位老寿星,年纪最大的96岁。今年共有8人接受祝寿。
我在村里吴绍武老人陪同下,赶到李高举老人家。一进大门,就看见房屋的门柱上悬挂着一幅幅喜气洋洋的对联,其中有这样一幅对联:
家严鹤发无量福吾父童颜不老星
在堂屋里等候迎接的李高举老人十分健谈,说话也有激情,兴奋地对我说:“我们能活到现在,是靠党的政策好啊,生活好过了,加之子女孝顺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看见眼前这位80岁的老人,说话声音还这么嗡嗡响亮,耳朵还这么灵敏,真不敢相信
老人家是80岁高龄!
“李大爷,您活到八十高寿了,让您最高兴或纪念的有哪几件事?”
“我一生中,有三件喜事是让我最难忘的。第一件是1958
年大跃进时期,我在参加邓川老马箐水库建设时,自己发明了水力发动机,为此县长专门给我挂过大红花;第二件是我家三个儿子,勤俭持家地建起新房屋,生活得好;第三件是今天村里‘耆英会’给我们挂大红花。”
大门口锣鼓喧天,爆竹欢快地炸响了,洞经古乐队的唢呐、二胡、三弦、铜乐、大鼓也奏出欢快的音乐。随着咚咚的鼓声,一群身着白族艳丽服装的妇女,热烈地舞起了绿色的青龙,来到李大爷家的天井里,来迎接李大爷了。接下来,司仪致词,“耆英会”向李大爷颁发寿星证书,几位白族妇女为李大爷披挂绶带。然后,恭请老人坐上花轿,在众人的簇拥下,在欢乐的鼓乐声中,游村过巷,让人们瞻仰这位寿星老人的风采。
“今年,我们村里80岁的老人中,还有6人是全福呢!这几年里,生活好过了,老年人的寿命也不断提高,老寿星一年比一年多啊……”赵会长笑哈哈地说。
浩浩荡荡的祝寿队伍,就这样把一家又一家的长寿老人接出来,队伍不断壮大。清清的弥苴河两岸,彩旗飘扬,乐声齐鸣,吸引了许多的乡亲和过往行人。
啊,河尾村的“耆英会”,不就是白族人民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见证吗?正因为世世代代过早地接受华夏文明的精髓,才有尊老敬贤的传统风俗在这西南边陲的白族村庄生根、发芽、开花,也才不断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