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杉换银杏:是美化还是折腾

2010-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辉 我有话说

据报道,陕西省汉中市近日出现一大怪现象:一边砍伐“濒危”树种――树龄已达35年以上的水杉,一边花巨资购买、移栽银杏树,美化汉中城区道路。汉中市强行将任务摊派到各县区和相关单位,为完成任务,各县区和部门只好从外地以每棵4000元以上的价格,大量购买银杏树。对此,当地干群非议甚多。

总有这么一些决

策,从头到尾就没准备让人看懂。比如汉中市的此次“美化”,以南郑大道为例,本来已经因路旁整齐而壮观的水杉被交通部定为“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汉中市硬要把水杉砍掉种植银杏,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还是在南郑大道,2008年汉中市为了保护路旁水杉,不惜增加巨资改变道路拓宽设计方案,可两年后当地政府又将南郑大道上1000余棵直径均在35厘米以上的水杉全部砍伐,这难道不是瞎折腾吗?汉中市给出的理由是“树龄老化”,可是谁也不会相信,两年前还“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大树,仅两年后就集体“廉颇老矣”了。

这样的决策,过程不透明,理由不过硬,干部不理解,群众不支持;完成任务靠摊派,执行单位有怨声。可是,它居然能够出台,并得以施行,这就不得不让人反思现有决策机制的问题了。笔者以为,之所以不能杜绝“拍脑袋决策”,原因在于有的决策者“脑袋”里面并没有“装着”公众。

一个健康、成熟的决策机制,一定会要求决策者敬畏权力的授予者,说白了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因此,一方面,决策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如一些事项的决策需要经表决通过,甚至需要广泛征求民意,乃至需要召开听证会;另一方面,一旦决策违反程序或者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要有监督机构及时叫停,相关人员要承担相应责任。

可是,我们的有些决策部门并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表决或许有,但那是“一言堂”;征求民意或许有,但那是“走形式”;听证或许也有,但那是“走过场”。同样的,监督机构的确存在,但不起真正作用,唯“长官意志”的马首是瞻;问责更是几近做给外人看的,通常都是“罚酒三杯”之类,根本伤不到筋骨,也就不会让决策者放在心上。

有怎样的决策机制就有怎样的决策,决策背离民意,根子就在于决策机制还没有足够向民意靠拢。倘若决策机制在程序设计上,让决策过程忽视不了民意;在问责方式上,让决策错误者承受背离民意的实质性重处,那么,决策者的“脑袋”里面一定会“装着”公众,“拍脑袋决策”自然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