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刚刚在今年7月份改造完成的园区公路,短短十几天之内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彻底改造”。政府官员称该道路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需要重新改造,比起一次完工,损失为二三百万元之间。
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读来却有似曾相识之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改建等市政建设项目也不断
就市政建设来说,不合理的原因在各个城市大同小异。对于杭州的这条“短命公路”,当地国土局相关负责人提到,“什么路该整修,该怎么整修,整修成什么样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增加机动车道是国土局上报给区里的发改委,他们通过就可以的。为了这次彻底改造的事,7月下旬区里还专门开过协调会,发改委、交通、财政各部门一致同意通过了的。”如此,市政建设玩起川剧中的“变脸”把戏也就顺理成章了,还能顺便带来GDP数字的上扬。既然道路改造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没有科学和民主的论证程序,项目的上马和资金的使用又没有当地人大的授权,类似的市政建设也就成了儿戏,被相关行政部门玩弄于股掌之中。
解决之路其实很简单,一是完善论证程序,市政建设项目由当地人大进行公开的审核,举行面向市民的听证会,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留出充足的时间权衡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毕竟,高效率并非快速度,如果光求速度不讲科学,不能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么所谓的快速度就是大浪费。
二是要对道路及类似市政建设项目的改造标准进行认定,由行政部门邀请专家作出细则,交给人大审议,日后好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只有将领导拍脑门决定向群策群议转变,把行政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向公开透明的人大审议转变,才能防止城市建设的朝令夕改,因人废物。
其实,很多人已认识到现状的不合理之处,知道这需要改变,应如何改变,问题是为何类似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这里,我们缺的还有公民行动。如果没有公民有勇气站出来对失职官员和不合理的程序进行穷追不舍的问责,如果没有将市民意愿进行理性有序的表达,如果站出来的这些人或机构没有其他市民的声援和支持,那么政府部门的决策就会缺乏参考,市政建设的浪费也就不会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