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柳琴戏“柳暗花明”

2010-08-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孙爱娜 我有话说

本报临沂8月12日电栩栩如生的脸谱、喜鹊闹梅的吉图案、声情并茂的唱腔、乡俗民韵的再现……8月12日,山东临沂的柳琴小剧场内,灯光闪烁,人头攒动,随着阵阵锣鼓声和柳叶琴声,传统柳琴戏《父子结拜》拉开序幕。戏台上,演员们正在倾力地演出;戏台下,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临沂柳琴剧团的负责人宋兆连

说:“小剧场的诞生是柳琴戏生存发展中一件大事,诞生二个多月来,柳琴戏渐渐告别了‘山穷水尽’的尴尬,走上了‘柳暗花明’的复兴之路。”

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俗称“拉魂腔”,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临沂,广泛流传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因其剧目丰富、唱腔优美、表演质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众曾达数千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艺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戏曲柳琴遭遇了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命运。

近年来,临沂采取多项措施挽救柳琴戏的命运,着力营造柳琴戏复兴的人文环境,只要有重要活动,必定有柳琴戏的倩影;设立了柳琴戏艺术研究所、柳琴戏音乐研究中心,积极开展让柳琴戏贴近当代受众群体的研究,从而指导艺术生产;建成专门网站,借助现代手段宣传和传播柳琴戏。2007年,大型新编柳琴历史剧《王祥卧鱼》作为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上的压轴大戏,赢得好评如潮,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柳琴戏,也让这个传唱200多年的地方剧种又一次焕发了青春。观众的认可,极大地调动了年轻演员的演出热情和自信心,他们更加严格地排练,更加刻苦地训练,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临沂柳琴剧团借机组织创作人员,创作出一批适合年轻观众口味的新剧本,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培养众多年轻戏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