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立秋时节已到。然而,立秋并不意味着就彻底告别炎热。
这正如当前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最困难的时期已过――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业形势稳定向好,进出口总额快速恢复,贸易顺差明显减少。另一方面,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破解,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欧洲主权债
经济中的“两难”问题越发凸显。
“两难”问题考验着宏观调控政策水平。环顾各国,今年以来加息频现。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泰国掀起加息浪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刺激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后,各国都面临政策调控松紧度如何把握的问题;与此同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给刚刚看到复苏曙光的欧洲经济蒙上了阴影……如何紧密跟踪最新态势,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考验着我国宏观调控的智慧与艺术。
“两难”问题同样考验着我们的微观经济主体――中小企业。占据中国企业总数99%以上,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地位不可小视。一方面,国家要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要增加居民收入――上半年全国23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多在2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又会增加企业成本――部分中小企业刚从危机中缓过来又要接受新的考验。一些专家甚至断言,目前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一些中小企业将幸存,而有些则会崩溃,进而引发新的就业问题。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融资难问题仍未根本缓解,加之自主创新尚需时日,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新挑战。中小企业的忧虑与困惑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问题。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已突破4万亿元,全年有望突破8万亿元,当“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如何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分好“蛋糕”,则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一一破题。
应该看到,当前的“两难”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房价”,过高的房价如果不加控制,从长远看将影响百姓的消费预期,对当前拉动内需十分不利,但如果严厉打压,房地产和房地产投资大量萎缩,也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速;又如“物价”,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有必要对过去较低的资源价格进行改革,但一旦把握不好,又可能助长物价上涨压力……这都需要我们宏观调控部门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沉着应对。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了下一阶段经济工作重点――思路已定,方向已明。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涉及改革难点的具体政策正在积极酝酿――
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正在制定和完善之中;
人社部也在抓紧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问题,重点破解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增资难题,探索税收优惠的新思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将督促各地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并通过促开工、促销售,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财政部表示,下半年将保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加大就业、社保等民生投入……
可以看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改革在一层层推进,政策在一步步完善,难题在一天天破解。这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在给经济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转变发展发式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而转危为机的关键就在于进一步增强执行力,把好的思路、好的政策落在实处。只有全社会凝心聚力,中国经济才能巩固回升向好的形势,才能真正迈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